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蒸馏酒工艺学课件第四章_大曲白酒生产工艺资料
蒸馏酒工艺学课件第四章_大曲白酒生产工艺资料
(6)单宁:单宁在单宁酶的作用下生成丁 香酸。
五、酒精发酵
淀粉被糖化为可发酵性糖后,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生产酒精。酒精是白酒的主要成 分,因而酒精发酵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的 主要生化反应。
除了酒精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还生成白 酒风味物质。
酵母菌、细菌及根霉都能将葡萄糖发酵 生成酒精(乙醇),但发酵机理不同。
润料时的加水量和润料时间由原料特性、 蒸料方式及发酵工艺而定。
大曲酒一般采用热水高温润料。
二、原料蒸煮
目的是在润料的基础上使淀粉颗粒进一 步吸水、膨胀,进而糊化,以利于淀粉酶的 作用;同时在高温蒸煮的条件下,使原料、 辅料灭菌,并排除一些挥发性的杂质。
原料的蒸煮采用水蒸气加热方法。
原料的各组分在蒸煮时会发生一系列的 变化。
酵母菌的酒精发酵机理
酵母菌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将葡萄糖 发酵生成酒精(乙醇)和二氧化碳。该过 程包括葡萄糖酵解(EMP途径)和丙酮酸 的无氧降解两大生化反应过程,但通常将 它们总称为葡萄糖酵解。
总反应式为:
酒化酶
C6H10O6+2ADP+2H3PO4 2C2H5OH+2CO2+2ATP+10.6kJ/mol
第四章 大曲白酒生产工艺
第一节 大曲白酒生产的机理 第二节 浓香型大曲白酒生产工艺 第三节 清香型大曲白酒生产工艺 第四节 酱香型大曲白酒生产工艺 第五节 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
第一节 大曲白酒生产的机理
粉碎
原料 润料
配料
蒸煮糊化/蒸酒
酒醅 发酵 入窖 摊晾 出甑 大曲
一、原料浸润
原料浸润指对原料进行润水,俗称润 料。目的是让原料中的淀粉颗粒充分吸收 水分,为蒸煮时淀粉糊化,或为直接生料 发酵创造条件。
在高压蒸煮整粒谷物时,有20%~50% 的谷蛋白进入溶液;若是粉碎原料,则比 例会过程中变化不明显,因为一 般采用的蒸煮温度还不能够引起甘油酯的 分解。
6、果胶的变化
果胶由多聚半乳糖醛酸或半乳糖醛酸的 甲酯化合物组成。果胶质是原料细胞壁的 组成部分,也是细胞间的填充剂。
1、淀粉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1)淀粉颗粒的膨胀
淀粉是亲水胶体,遇水时,水分子因渗 透压的作用而渗入淀粉颗粒内部,使其体 积和质量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膨胀。
在40℃以下,淀粉分子与水发生水化作 用,自40℃起,淀粉颗粒的膨胀速度明显 加快。
(2)淀粉颗粒的糊化
当淀粉在水中加热发生膨胀现象后,随 着温度的升高,渗透压和膨胀程度也增加, 当温度升高到60~80℃,淀粉颗粒的体积膨 胀至原体积的50~100倍时,部分淀粉颗粒 解体,形成了均一的黏稠体,这一现象为 淀粉的糊化,与此相对应的温度叫糊化温 度。
果胶质中含有许多甲氧基(-OCH3), 在蒸煮过程中,甲氧基从果胶质中分解, 并生成甲醇和果胶酸。
甲醇是白酒成品中的主要杂质,在生产 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使甲醇生成减少和尽量 将生成的甲醇排除。
可将原料进行常压清蒸,采用从容器顶 部放气的方法排除甲醇。
三、糖化
向蒸煮糊化后的原料中加入大曲做糖化 发酵剂,就进入了淀粉的糖化阶段。
(1)糖类物质的变化
淀粉的糖化是由于淀粉酶作用将淀粉转 变为糊精和可发酵性糖,淀粉分子首先在
ɑ-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小片段的糊精, 然后在糖化型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发 酵性糖。
(2)含氮物质的变化 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蛋白胨、
多肽和氨基酸等,这些氨基酸是酵母在发 酵时繁值的营养成分。
蛋白酶作用的最适pH值为4.3~5.0,最 适温度47℃左右。 (3)脂肪
(3)生成焦糖:当温度达到糖的熔点时, 糖分子脱水生成焦糖,即糖的焦化。
3、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变化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并不发生变化,只是 由于吸水发生软化。
半纤维素是由多聚戊糖和少量多聚己糖 组成,在蒸煮过程中会部分溶解和水解生 成糊精和木糖、葡萄糖、阿拉伯糖、糖醛 酸等多种产物。
4、含氮物的变化
随温度的升高,谷类原料中的蛋白质发 生凝固和部分变性,使溶液中可溶性含氮 量有所下降;当温度升到140~158℃时,溶 液中可溶性含氮量将增加,原因是蛋白质 的胶溶作用。
温度继续上升并达到120℃以上时,升 温所带来的能量就会破坏水分子和淀粉分 子之间的氢键,醪液的胶体状态遭破坏, 溶液的粘度下降,即发生了液化现象。
2、糖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生产白酒的谷物原料含糖量最高可达4% 左右。在蒸煮过程中会发生以下变化:
(1)己糖分解成5-羟甲基糠醛;
(2)发生美拉德反应:糖与氨基酸反应生 成氨基糖,即类黑色素,与酱香型风味成分 的形成有关。
酒化酶是指从葡萄糖到酒精一系列生化 反应中的各种酶和辅酶的总称,主要包括 己糖磷酸化酶、氧化还原酶、烯醇化酶、 脱羧酶和磷酸酶等。这些酶都是胞内酶。
脂肪由脂肪酶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4)有机磷化合物的变化
磷酸酯酶将磷从有机化合物中释放出来, 磷对酵母的生长和发酵有重要的作用。
磷酸酶作用的适宜pH值为5.5~6.0,适宜 温度是57℃左右;磷酸盐分解的适宜温度 为48℃、pH值为5.5。
(5)果胶物质和半纤维素的变化
微生物糖化剂中,除了淀粉酶系统外, 也含有一定量的果胶酶和半纤维素酶,因 此,在糖化过程中,果胶物质和半纤维素 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解,并生成相应的水解 产物。
在白酒的固态生产中,糖化和发酵是同 时进行的。
在糖化过程中,原料的各组分发生了不 同的变化。
1、淀粉的糖化 淀粉经酶的作用生产糖及中间产物的过
程,称为糖化。
淀粉的酶解是由大分子逐渐变小,最后 生成葡萄糖的过程。
淀粉酶解的公式如下:
淀粉酶
(C6H10O5)n+nH2O
nC6H12O6
2、糖化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糊化温度,如玉米 淀粉为65~75℃,高粱淀粉为68~75℃,大 米为65~73℃。
(3)淀粉颗粒的液化
当温度继续升高,并达到130℃左右时, 淀粉溶液变成粘度较低的流动性醪液,此 种现象称为淀粉的液化。
该“液化”不同于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 而使黏度降低的“液化”含义。
淀粉的糊化和液化也可用氢键理论来解 释,因为氢键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 当温度升高时,淀粉颗粒中淀粉大分子之 间的氢键被削弱,造成淀粉颗粒的部分解 体,形成网状组织,溶液的粘度上升,发 生糊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