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


(二)态度的构成
• 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 成分:(1)认知成分;(2) 情感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 • (1)认知成分,与表达情 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 或命题有关; • (2)情感成分,与伴随概 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 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 (3)行为倾向成分,与行 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态 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 根据各成分的强度、范围 或包含的内容,可以区分出一 个人同另一个人在态度上的差 异。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 1、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 初中生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但在 品德上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在
道德认识上既有原则性、概括性3
又常常受其感性经验影响;在道 德情感上强烈、丰富,又容易产
生冲动;在道德行动上有一定的
目的,但在具体实施时又往往与 愿望相冲突。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态度的研究 历史
• A、1918年,美国学者 W.I.托马斯和F.兹纳 涅茨基把态度概念引 进心理学。 • B、到30年代,理论家 们着重讨论了态度的 定义和分类问题。 • C、1975年,G.奥尔波 特发表了一篇综述文 章,列举了态度的17 种定义。他把这些定 义加以比较,得出了 几个共同点:①意识 和神经系统的某种状 态;②反应准备性; ③组织性;④根据以 前的经验;⑤给行为 以指导性和动力性影 响。
儿童道德发展三个 水平
自 我 中 心 阶 段
道 德 发 前习俗水平 展 的 服从与惩 相对功利 阶 罚 主义 段
习俗水平
可 权 人际和谐 公 维护权威 逆 威 (或孩子)正 或秩序 性 阶 阶 阶 后习俗水平 段 段 段
社会契约
普通原则
道 德 两 难 问 题 讨 论
• 你是一个医生。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
(二)品德的构成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 •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 行,即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 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 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品 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 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分的外 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 的心理过程。要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就 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 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 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养成良 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 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就要有坚强的意志。 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赞 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和依据。 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出现高尚的品德 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这时,该救谁呢?每一种各自代 人需要救助。分别是三岁的小孩,正
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值壮年的工程师,大学刚毕业的大学
生。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道德发展程 这时,该救谁呢? 度。
(三)品德发展的一致性
• 品德具有稳定性特 征。一个将诚实作 为自己准则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能 够抵制许多违背诚 实的诱惑。但是, 许多不等于全部。 有研究表明,应对 品德的稳定性加以 说明,因为品德可 能是行为情境相似 的 函 数 。
(三)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功能可以区分为四种: 4.自卫功能,表现为促使个性内
1. 认知功能,表现为为解释世界和加工新 部冲突得到解决,往往是有利 信息提供一个现成的基础,它赋予经验 以意义并引导经验和行为; 2. 适应功能,表现为促使主体指向于为达 到目的服务的客体,表现出态度的奖励 性;
于自己的解决。
3. 表达评价功能,表现为自我调节,使主
体摆脱内部紧张,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 四 ) 态 度 与关 邻系 近 概 念
• 1、态度与价 值观有所不同; • 2、态度与心 向或定势有所 不同; • 3、态度与行 为。
二、品德的概述
我想有,肿么办? 品德,好吃么? 我好像没有,你有 么?
• 你知道什么是品德么?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迅速发展,是伦理形 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 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 发展的最高阶段。
自律性和言行一致的主要表现特点
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使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 性、自觉性。 2. 自我意识增强为产生自觉的 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3. 道德行为习惯进一步巩固, 逐渐形成与道德伦理相一致 的,定型的行为习惯 4.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逐渐成 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组 成部分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 • • • •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品德发展的一致性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 致 •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我没有。 德准则和道德行为准则 行动时,所形成和所表 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 征或倾向。
继续学
如何理解品德定义
•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社会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 为规范的总和。 • 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 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 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个人的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 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 • 个人的品德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中,体现在当个体的行为可能 影响他人的利益时个体所作的行为选择中
• 高中生阶段品德发 展进入以自律为主 的阶段,能自觉地 运用一定的道德观 念、信念来调节自 身的行为,初步形 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GOOD BYE!
• O(∩_∩)O谢谢小伙伴们!! • 请记住我们默默离去的背影、、、、、
鸣谢 CMCC-EDU大力支持
1.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 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但是, 在此基础上,以下几种态度可列为学校 态度不是实际反应本身,而是在特殊情境 必要的学习目标: 下以特定方式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 对人及交往的态度; 2.态度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表现在态度 对学科的态度,以及对学校、对学习的 并不决定特定的行为,而是在不同程度上 态度; 影响个人的一定类型的行为。 3.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态度。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即态度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与 改变的。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 • 联系:通过对态度与品德 区别:。第一,涉及的范 如学生愿意听老师宣讲雷锋精神;反应,即 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 畴有别。在诸如对祖国、 超出单纯注意的一种行动,如学生愿意参加 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 对集体、对学习、对劳动、 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评价,即行 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 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行动以价值,并显示 对事物、对事件以及对人、 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我 出坚定性,如学生刻苦学习新的写作类型; 对己的等等态度中,有些 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 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 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 分开来。例如,说某学生 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 有尊老的品德,这里所说 并不涉及社会道德规范。 矛盾与冲突,最后达到性格化的高水平;性 的品德也是指这个学生遇 第二,价值(或行为规范) 格化,即价值性格化。上述价值内化的五级 到老人时作出行为选择的 的内化程度不同。 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发展的水平,只有价 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 值内化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 向性,我们也可称为尊老 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 的态度。 。 方有可能称为品德
哈桑和梅伊的研究
• 在课堂作业、家庭作 研究结果发现: 业、家庭值日、团体 由此推论:某种情 在学龄儿童中不 游戏、体育比赛等不 境里的道德价值观 能找到一种在所 同的情境中研究了 念体系中的某些价 有情境中保持一 1.1万儿童的道德行 值,比另一些价值 致的诸如诚实这 为。在不让他们知道 更突出些。因而, 样的品质,几乎 自己正被观察的条件 特定时期的品德稳 所有的儿童都会 下,给他们撒谎、欺 定性本身也不是简 根据不同情境有 骗或偷窃的机会。 单的,而是受到情 所欺骗。 境相似的制约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概述
(一)态度的概述
(二)品德的概述态ຫໍສະໝຸດ 的定义态度的构成 态度的功能
态度与邻近概念关系
品德的定义
品德的构成
态度的定义
态度,好 吃么?
怎么理解?
• 你知道什么是态度么?
所谓态度就是 个体通过后天 习得的、影响 个人行为选择 的有组织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 反应的倾向性。
如何理解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