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内容提要】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
军事方面列强争霸,合纵连横;政治方面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逐步在各国建立;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均有极大的进步,商业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方面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
【时空坐标】【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春秋五霸。
2.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4.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二)变法运动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③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3.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4.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5.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6.整理六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二)老子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3.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4.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1.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阶层崛起。
2.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3.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的内涵: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三)各家的主张:1.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3.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4.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5.研究逻辑学的名家。
6.探讨军事理论的兵家。
7.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家。
【本课小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军工;土地私有,什伍连坐,县制推行;儒家孔子,仁者爱人,推行“仁政”;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整理六经;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社会变革,波澜壮阔,百家争鸣。
【思维导图】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东周历史分期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经济发展、变法运动、诸子百家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3.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交流发展,加深民族认同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商鞅变法;诸子百家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时代发展潮流;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知识概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西周之后东周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大解放的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1.大动荡:(军事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2.大变革:(政治上)为富国强兵,各国通过改革变法,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3.大发展:(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大解放:(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PPT 夏禹铸九鼎教师: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同学们听说过问鼎中原的典故吗?那么,“楚王问鼎”的典故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东周时期王权衰落,礼崩乐坏。
【讲授新课】『新知讲解』教师:展示PPT ,讲解东周历史分期及春秋战国名称由来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新知讲解』一.春秋战国时期之社会——大动荡教师出示PPT 春秋列国示意图学生:找出春秋五霸的相应国家及位置教师补充:春秋五霸还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的说法,教材采用了流传较广的说法。
教师出示战国示意图教师:春秋后期,晋国公室逐渐衰落,士大夫崛起。
公元前475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的领土,晋国灭亡。
这一时期,公室丧失政权的还有东方的齐国,齐国本是姬姓吕氏的封国,从公元前489年-公元前379年,陈国田氏逐步取代了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从此,东周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七个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学生:明确战国七雄的位置及国家名称。
『材料引导』思考:这三幅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学生思考并回答: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家数量不断减少,呈统一的趋势。
教师出示材料:材料:春秋中期,随着中原各国的强大与争霸,戎狄蛮夷先后被征服、吞并,如西戎为秦所驱,赤狄、白狄为晋所灭,莱夷为齐所灭,濮夷为楚、鲁所灭,蛮为楚所灭。
到春秋末年,戎狄蛮夷逐步被华夏所同化,华夷差别慢慢地消失了。
思考:诸侯争霸的消极影响是显著的,但有什么积极影响呢?学生回答:中原各国居民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补充: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
华夏又称中夏。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
居于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认同了华夏观念。
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自主学习』二.春秋战国时期之经济——大发展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依据教材P10-1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提示: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概括学生完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出示PPT,介绍生产工具的演变:原始社会时期的石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铁器,通过工具材质的演变让学生感受生产能力的提高。
介绍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教师出示PPT,出示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通过介绍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让学生体验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如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范蠡和猗顿;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管仲。
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大商人。
相传,范蠡助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新知讲解』教师出示PPT,总结春秋战国经济三.春秋战国时期之政治——大变革教师出示PPT,出示春秋战国时期形势示意图,教师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让学生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社会纷乱的局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目标:富国强兵变法运动:越国公仲连改革、魏国李悝改革、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魏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结果: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建立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变法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了。
『新知讲解』教师播放视频,地处西陲的秦国为什么也走上了变法的道路呢?同学们看这段视频,边看边了解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的背景。
学生观看视频体会商鞅变法的背景『新知讲解』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于是让人在城门立了一个木桩,说如果有人能把这要木桩搬到南门,赏金十两。
开始,人们半信半疑,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人去搬。
于是,商鞅就把赏金提高到了二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