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成功秘诀是学习
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的齐诚,15岁参军,16岁开始从事机场工程建设至今,50多年的时间里,主持或参加了20多个机场的设计施工,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4项。

齐诚最大的人生乐趣是学习,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诀。

因为爱学习,他当战士时就自学完成了大学数学、力学等课程,被选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以门门全优的成绩毕业。

因为爱学习,他心态永远年轻,豪情不逊少年。

齐大师40岁学电脑,50岁学英语,60岁学开车,在同事中传为美谈。

齐诚从1976年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今已经掌握3门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写了数十个计算、绘图、设计程序,均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来自国外的大量英文资料,齐诚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

50岁左右时,只学过俄语的他参加了多个英语学习班,和精力旺盛的年轻人较着劲儿学英语。

如今,齐诚已经出版译著4部,共100万字。

其中《路面分析与设计》一书被评为“当代科技重要著作”,成为多所大学的专业教材。

正是凭借这股子勤奋好学的劲头,齐诚在机场工程设计建设中才能够大胆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突破。

“做一个工程前进一步”是齐诚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

建设华北某机场时,齐诚根据自己艰苦细致的研究推算,大胆提出在跑道、滑行道全长取消胀缝。

为了拿到精确的热胀冷缩数据,他在机场度过了3个严冬和酷暑。

尽管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巨大阻力,齐诚凭借严谨扎实的科研成果说服了大家。

这是全军首次在跑道全长取消胀缝,推广此项技术以后,一个机场可以节省225万元。

活到老,学到老。

68岁的齐诚退休之后学习兴趣不减,仍然经常去国家信息研究所数据库查询国际科研信息。

他说我们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何镜堂
1995年春节前夕,华南理工大学表彰了1994年8月获得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的何镜堂教授,给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何教授当即将全部奖金捐给本校医院购置医疗设备,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心。

何镜堂,1938年出生月于东莞县石龙镇。

1950年毕业于莞城镇中心小学校,继而在东莞中学完成他的中学阶段的学业。

1956年考进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建筑学系,如愿以偿地圆了他学建筑的梦。

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和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并初露锋芒,曾有多个项目在全国设计竞赛中获奖及承担了医院、办公楼等多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任务。

为其后从事民用建筑研究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后,他如鱼得水,先后主持了40多项国家特级和一级重大工程的设计项目,并屡屡获奖。

何镜堂教授承担了不少文化类的建筑设计工程,如展览馆、博物馆等,如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西汉越王墓博物馆,就是被评价为“传译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的力作。

该建筑设计构思独特,获得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1991年国家教委、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及国家金质奖。

在江门市五邑大学校园中,耸立着一座气势恢弘的多功能教学主楼,此建筑物的设计于1987年获全国教育建筑优秀设计二等奖,设计者为何镜堂教授。

深圳科学馆是何镜堂的又一优秀作品。

该馆设计从环境特征和内部使用功能出发,形成以八角形为母题的体型组合,并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条件,着意表达现代建筑的内涵,使复杂的功能和多样的变化转变为高度的统一,以获得雕塑般的整体效果。

该建筑获1989年全国优秀设计二等奖、广东省1988年优秀设计二等奖,并被载入《中国建筑四十年》等书。

一幢优秀的建筑就是一座纪念碑。

岭南画派纪念馆是建筑师留给大地的又一座丰碑。

负责设计的何镜堂和莫伯治两位大师以其高深的造诣,把现代展览功能与岭南文化揉合在一起,表达了岭南画派的文化内涵实质。

该设计1993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

屹立于华南理工大东湖畔的逸夫科学馆,是何镜堂又一力作。

该建筑在既保持校园文脉,又体现时代特色, 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第四批邵逸夫捐款项目一等奖。

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一等奖,并被建设部评为优秀设计二等奖。

近十年来,何镜堂教授在《建筑学报》等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建筑作品、方案设计等方面所获得的全国、省级以上的奖项有20多项。

“奖”是一种荣誉,一种肯定,“奖”的背后是奉献,是付出,是汗水和艰辛。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酷暑严冬,窗前灯下,图板曲尺,勤耕不辍。

也许就是这一幢幢建筑、一个个奖杯、一块块奖牌、一张张奖状和一篇篇论著,他被编入1988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建筑师》一书,他的作品被许多专著广为引用,并于1994年8月被建设部批准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

大师,来之不易,又实至名归。

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作为有杰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1996年又被批准为我国首批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目前在广东的3位建筑大师中,何镜堂是最年轻的一位。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沈济黄
全国第四批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工作日前结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234号,6名同志当选为中国工程勘察大师,54名同志当选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沈济黄榜上有名。

沈济黄,建筑设计专家。

1938年生于江苏武进。

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

1996年至今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曾任浙江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环境与建设的研究。

参与或主持浙江省体育馆、浙江展览馆、杭州笕桥机场候机楼、杭州剧院、浙江省科学会堂、望湖宾馆、浙江省科技情报楼、浙江省科协大楼、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轻纺城、上海宝安大厦、苏州太湖广场、苏州太湖山庄、广厦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缙云博物馆等工程设计,获得了60年代与70年代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1981年国家优秀设计奖、1991年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以及多次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并结合工程实践,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城市空间组合、校园规划、居住建筑策划以及大型城市公建设计等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周以国
周以国简介周以国,男,1933年生,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原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现任西北电力设计院专家顾问。

周以国大师从事电力设计工作52年,改革开放以来担任工程负责人、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和院副总工程师,由于对工程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创新,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国家电力系统劳动模范。

英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等的。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真正印证了这句真理的一位工程设计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