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系统组成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数字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位、字节、字、字长以及存储单元地址的概念;
信息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7
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1 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1.1.2 计算机的分类 1.1.3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1.1.4 计算机的主要用途 1.1.5 信息的基本概念 1.1.6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模集成电路 百万亿(次/秒)
1. 操作系统更加完善,出现分时操作系 统
2. 出现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3. 机器的种类开始根据性能被分为巨型
机、大型机、中型机和小型机。 4. 较好解决了硬件更新过程中的兼容性
问题。出现序列机
1. 开始出现微机——微型计算机,计算 机开始走入家庭。 1971年intel公司 使用LSIC率先推出4004。
❖ 信息
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所需和所获取的知识,例如:各种消息、 数字、信号、图形、图像、语言等所包含的内容
❖ 数据
客观事物属性的表示,是符号。分:数值数据和非数 值数据,
❖ 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表示形式,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 所表达的含义,是人们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得到 的。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某种载体之上。
教学互动:
学习论坛 课程答疑 教学互动 小测验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3
考试成绩
考勤 15% (面授11次:上海学生刷卡考 勤不少3次,上机4次:机房上机不少两次, 课程评价:每讲评价和综合评价 )
作业成绩(共六次) 25% 期末考试 (机考)60%
作业及每日一练中客观题题目均选自统 考题库,由系统自动批改
2. 进入网络时代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1
1.1.2 计算机的分类
❖ 按信号分
▪ 数字电子计算机 ▪ 模拟电子计算机 ▪ 数模混合计算机
❖ 按设计目的分
▪ 通用计算机 ▪ 专用机算机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按用途分
科学计算 工业控制 数据处理 辅助设计/制造/教学 ……
❖按规模分(字长、运算速度、存储容量)
电子管 5千(次/秒)
第二代 (1958~1964)
晶体管 几十万(次/秒)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确立了模拟量可变化为数字量进行计算, 开创了数字化技术的时代。 2) 形成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 3) 确定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采用机器 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4)开创了使用CRT(cathode-ray tube) 作为计算机的字符显示器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4
教学人员
主讲教师:高万萍
Email:
Tel:
职责:课程讲授,课程答疑
助教:唐自君
Email:
Tel:
职责:课程答疑,上机辅导,批改作业
课件制作技术人员: Tel:-3
职责:课件制作,解答课件下载、播放问题
各专业教务(教学主管):
职责:教学及考试安排、学籍管理等事项由各专业的教务老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3
1.1.4 计算机的主要用途
1. 科学计算(最早应用的领域) 2. 数据处理(目前应用最广的领域) 3. 自动控制(实时控制) 4. 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CAD,CAM,CAE,CAI,CIMS 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等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4
1.1.5 信息的基本概念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8
1.1.1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ENIAC
➢5000次加法/秒 ➢总重30吨 ➢占地150m2 ➢18000只电子管 ➢1500个继电器 ➢功率170KW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9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代 (1946~1957)
国家职能计算机中心推出的 “曙光1000” 、“曙光 2000”和“曙光3000”,运 算速度为每秒3800亿次(排 名80位)。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计算机发展趋势——微型化
计算机不再是单一的计算机器,而是一种 信息机器,一种个人的信息机器。
1)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字和图形的新阶段。 2)出现了操作系统 3)出现高级语言。 3)出现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的区别。 4)鼠标开始作为输入设备出现(主要在一些 图形工作站上)。
10
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代 (1965~1970)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百万(次/秒)
第四代 (1971至今大规模和超大规
▪ 巨型机:速度最快、处理能力最强
▪ 大中型机:大型、通用、较快 ▪ 小型机:规模小、结构简单、设计周期短、 使用维护简单。 ▪ 微型机:小、巧、轻、使用方便、价格便 宜。
12
1.1.3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
1. 自动控制能力:程序和数据都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存
储器中,由程序控制计算机自动执行,存储程序是计算 机能自动控制处理的基础。 2.高速运算的能力 3. 具有“记忆”能力 4. 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 5. 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6. 通用性强,用途广泛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系统 组成
1
教学过程包括两个环节
课堂讲授 上机实验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个学分, 上课:44学时(11次) 上机:16学时(四次)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
学习方式----全程网络学习模式
学习资源:课程讲义、教学辅助资料、
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课程直播、点播、下载、 移动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5
1.1.6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 巨型化 ❖ 微型化 ❖ 网络化 ❖ 智能化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6
计算机发展趋势——巨型化
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亿 次运算的超级计算机 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超级计 算机“Cray-I” 中国超级计算机:
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1 号”、 “银河2号”和“银河 3号”、“天河一号”2570万 亿次,排名第二
师负责。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5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 本章学习目标 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3 信息编码 1.4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互动题目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6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中 信息的表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型计算机 的硬件组成。主要有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