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间的基本知识
图2.1 人民大会堂观众厅
图2.2 圣索非亚大教堂
2.1.1.2 空间高度对人的影响 空间的高度对人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
绝对高度,即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觉压抑,过
高会使人感觉空旷、不亲切。 相对高度,即空间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 越小,顶与地面的吸引力越强。
图2.5表示空间高度对人的影响
图2.5 空间高度对人的影响
2.1.1.3 空间的形状与感受
高而窄的空间会使人产生向上的感觉,
高而直的教堂就是利用它来形成宗教的神秘感。
细而长的空间会使人 产生向前的感觉,利
用这种空间可以造成
一种无限深远的气氛。
图2.8 颐和园的长廊
图2.9 低而宽的建筑空间
低而宽的建筑空间会使人产生侧向广延的感觉。
(4) 相隔空间
空间形态组合主要是复合空间的组合,是由 室内空间的功能联系特点决定的。
2.1.2.5 空间性格的形成 空间性格是空间环境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反 应的人格化。 各种不同的装饰风格、组合方式给人带来的 不同的印象感觉,我们称之为空间性格。
空间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的造型设计,
同时又受到空间功能、尺度、色彩等方面因素的
图2.18 调整顶部改变空间的尺度
(2) 活动顶棚:顶部中央的升起改变了空间的尺度感。
(4) 变幻灯光 :通过灯光的处理,使空间具有引导性和层次性。
空间形态的组合 不同形态的空间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对空间 感知规律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其具体分类有以下 几种: (1) 空间内空间
(2) 穿插式空间
(3) 邻接式空间
另外,室内空间还有几种常见的空间类型,
如动态空间、静态空间、结构空间、流动空间或
共享空间等等。
2.2.1 开敞与封闭的空间
2.2.1.1 开敞的空间 开敞的空间是外向的, 限定度和私密性较小,
强调与周环境的
融合。
2.2.1.2 封闭的空间 封闭的空间是用限定性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 起来的,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小气候等都有很 强隔离性的空间称为封闭空间。 其性格是内向性的、拒绝的,具有较强的领
(1) 空间的定位
图2.17所示为餐厅中人们选择座位的情况。
人在空间中需要对自己进行合适的定位。这
个位置的选择:
与周围环境有关 与其他人的活动 心理素质有关
图2.17 在餐厅中人们选择座位的频度
(2) 人际距离
空间类型曾经被分为三种:
① 个人的;② 小组和人际的;③ 群体间的。
人际距离的大小确定了双方的亲疏关系,而且
这种距离是伴随着不同地区空间的改变和不同时 代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
(3) 人的领域性
人们对个人空间同样存在着领域性需求,有
一种确定的心理需要。
个人空间就是“不可见的,可以伸缩的气
膜——球形空间”。 个人对空间的需求会因为各种因素的不同和 变迁而变化,与种族、民族、年龄、性别、文化、 知识、阅历、社会地位、个性都有关系。
私密空间具有“私”和“静”两大特点
弹性空间的利用 弹性空间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同一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求 的变化。 通过调整空间的大小、尺度,形成不同效果, 产生不同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其具体方 法有以下几种:
(1) 弹性隔断:采用不到顶的隔断分隔空间使空间的家 具或器物柔美。
2.1.1.5 心理空间与人的感受
人的心理空间感知遵循整齐、对称、简单的 规律。 心理空间作为一种虚幻的空间真切地表达了 人的感受,反映了人类感知的规律。根据人的认 知特点,心理空间可以分为:
实用功能型空间 气氛营造型空间
领域感的营造 领域感既有公众性的,又有私密性的。 公众空间的特点为“公”和“动”
弹性分隔空间
2.3.4 以对比的手法处理空间的变化
空间的对比是指两种以上的空间呈现出明显 差别,借助这种差别的对比作用反映出各自的特 点,从而使人们从此空间进入彼空间时产生情绪 上的突变。
表现形式:
(1)高大与低矮之间的对比
(2)封闭与开敞的对比处理手法 图2.37
(3)不同形状空间之间的对比
(4)不同方向之间的对比作用
弯曲、弧形或环形的空间可产生一种导向感,
诱导人们沿着弧形方向前进。
2.1.1.4 行为模式与人的感受
人的行为模式是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特性加
以总结和概括得来的。
将人在环境中的主要行为、在各个空间的行
走过程、逗留的空间分布用图形表现出来以使其 模式化,也就是空间行为模式。 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 面:
露部分的观赏来感悟建
筑结构构思及营造技艺 结合所形成的空间环境。
图2.28 都灵展览馆阿勒利大厅
由建筑物本身的结构表现出的结构性架构之美。
2.2.8 虚拟空间 “心理空间”
虚拟空间是一种既无明显界面,又有一定范 围的建筑空间。其空间范围没有十分完整的隔离
形态,亦缺乏较强的限定度,只是靠部分的形体
在照明的处理上讲究五光十色、跳跃变幻,追求怪诞的
光影效果。
2.3 室内空间的处理 2.3.1 空间的围与透关系的处理
室内空间的围与透是相辅相成的,只围不透 会使人感到闭塞,但只透不围的空间尽管开敞,
人在这样的空间犹如置身室外,同样也失去了室
内空间的意义。 凡是实的墙面都因遮挡视线而产生阻塞感, 而透空的部分则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设计中可 利用这一点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个特定的方向。
感受是人对建筑艺术最初的审美层次,是通过
室内空间的效果影响着人们情感的控制与变化。
环境气氛获得的。
2.1.1.1 空间的尺度与感受 空间的尺度直接影响到人对空间的感受。在 设计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把握功能要求与精神 感受方面的关系。
当空间的尺度比人体尺度大很多倍时,就会
给人带来超常的心理感受。 图2.1所示为人民大会堂观众厅。 图2.2所示为圣索非亚大教堂
图2.10 穹隆形空间 穹隆形空间具有向心、内聚而收敛的感觉。
图2.11 北京天文 馆天象厅 剖图 北京天文馆的设计具有一种向心内聚的感觉。
图2.12 中央低四周高的空间
中央低四周高、圆形平面的空间具有离心扩散的感觉。
图2.14 北京展览馆中央大厅
当中高两旁低的空间具有沿纵轴内聚感。
图2.16 环形空间
地台空间具有很强的展示性。
② 下沉空间
为了限定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空间范围,可将
室内空间地面局部下沉。
边界清晰而层次丰富
③ 悬浮空间
即在垂直方向划分 空间,采用局部降低天 花吊顶或者吊其他饰物 时,其上层空间的底界 面不是靠墙或柱支撑, 而是依靠吊杆悬吊。
图示为用梁架设的 凌空小空间,像悬浮在 空中,具有很强的独立 性。
启示,依靠联想来划分空间。
2.2.8.1 虚拟空间的作用
(1) 满足功能使用上的需要
虚拟空间的特点为空间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
独立性。
(2) 满足精神功能的需要 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空间应富有变 化,甚至可以营造出虚幻的境界。
2.2.8.2 虚拟空间的处理手法
可借助列柱、隔断、隔墙、家具、陈设、绿
(2)大空间中的小空间
(母子空间)
母子空间是对空间的
二次限定,即在原有空间
(母空间)中用实体象征手 法再次限定出小空间(子空 间)。
2.2.9 迷幻空间
利用扭曲、断裂、倒置、错位等手法来体现人的千姿百
态的复杂心理和人的自我意识。家具和陈设也奇形怪状,以 追求形式为主,造成一种时空错位、荒诞诙谐之感。
利用特殊形式的楼梯或踏步,将人流引导至
上一层空间。图示在中厅处设置了一部弯曲旋转
楼梯。
(3) 空间分隔的诱导
域感、安全感和私密性,与周围环境的流动性较
差。
封闭的空间
卧室平面紧凑,围护感强,具有较强的私密性与亲切感。
2.2.2 动态与静态空间
2.2.2.1 动态空间 动态空间引导人们从“动”的角度观察周围 事物,把人们带到一个由三维空间和时间相结合
组成的第四空间。
动态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含动态设计要
素所构成的空间;另一种空间是指空间的流动及
根据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又可分为封闭空间和
开敞空间两大类。
和外部空间联系面较小的称为封闭空间;
和外部空间联系面较大的称为开敞式空间。 把内部空间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实体
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明确,空间与空间之间有 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虚拟空间的特征是空 间范围不明确,私密性小,处于实体空间之内。
2.3.6 空间的诱导与暗示
空间诱导与暗示是依照人的活动习惯和心理, 对人流的引导和暗示。使人们可以循着一定的途 径,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地走 进另一个空间。
其常见的设计手法如下:
(1) 弯曲墙面的诱导 以弯曲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从而 暗示着另一个空间的存在。
(2)楼梯的诱导
2.2.3 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是三度空间加时间因素,具体
地说就是若干空间是相互连贯的、流动的。
某住宅
2.2.4 共享空间
其空间特点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外中有内、
内中有外,互相穿插交错。
2.2.5 交错空间
交错空间即在水平方向采用垂直围护面的交错 配置,形成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穿插交错。 其特点为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和动态效果。在大 空间中便于人流的组织与疏散,空间趣味性较强。
新型装修建筑材料
本章内容
2.1 室内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规律 2.2 室内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2.3 室内空间的处理 2.4 室内空间要素的组合
2.1 室内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规律 2.1.1 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感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