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二)+立意)第04课 新题(含解析)

【推荐精选】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二)+立意)第04课 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安徽省合肥市2018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题)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青年,第一次跟着长辈去街头献爱心,他带去很多美味的面包分给街头流浪汉,有的人感激地收下了,有的人犹豫地接受了,也有一些人直接拒绝了……第二次去时,该青年装扮成魔术师,请流浪汉帮自己完成一个魔术。

只见他举着一个托盘,让流浪汉点燃托盘中的火焰,再轻轻一吹,扣上盖子,再打开时,一个美味的面包就出现了。

把这些在流浪汉帮助下“变出”的面包再赠给他们,所有人都欣然收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爱心与尊严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既然捐助,捐助者应该有博大的胸怀,相信能够理解受捐者的心态,领者欣然,拒者敬然。

爱心不仅仅是财与物的施舍求助,也应该包括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关怀。

曾几何时,慈善家陈光标高调捐款,抛洒钱财,可谓爱心无限,然而这种无视受捐者尊严的行为也令许多人唏嘘;还有我们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高调公开贫困户的名单和展现他们受捐的场面,真实令人呼吸困难。

有谁考虑过这些受捐者他们的感受呢?且不说古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美誉,至少拒绝了受捐的一家认为这是一种施舍,这背后当然他认为是尊严的丧失。

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如果以丧失受赠人的尊严来获得自己的某种满足,这是一种慈善的暴力行为”。

如今假日“扎堆”献爱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记得五一节,某福利院老人们一天要接待四五拨志愿者,据说光洗脚一天就5、6次,反反复复聊天,反反复复被推出去晒太阳,令老人们不堪其扰。

这样的爱心成了一种幸福的负担,老人们俨然成了丧失尊严的道具。

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捐赠对象的想法和需求,把并不需要的东西强加于对方,以致造成反感和抵触情绪;甚至一些爱心捐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或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那么其结果会使得受赠人丝毫感受不到真挚的关心,而更像是一种道具任人摆布。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无论是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其地位都应是平等的。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就理所当然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从而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苛求对方全盘接受,俯首帖耳。

别忘了,受捐者亦有自己的尊严,对于自己不需要和造成困扰的献爱心活动,也有说不的权利。

须知,献爱心是要真切让人感到“被爱”,而不是“被迫接受爱”。

在北京四惠地铁,许多路人都会把自己看过的报纸送给收报纸的70多岁李大爷,而李大爷给每位过往的路人发这张感激卡片,上面还写着“再怎么急,也别忘了吃早饭。

”表示在收报纸期间受到大家不少的帮助,一个老人质朴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爱与尊严交织的温馨的画面。

很多时候人在接受别人帮助后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尊严,无论是断然拒绝还是过后的偿还,正如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其中的“志”就包含了人的尊严。

于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唐山救援队的身影,在雅安地震中我们也看到了汶川救援队的存在。

社会需要爱心,就像天边的白云之于大地;人需要尊严,如同水之于生命。

虽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纯净的颜色,无论怎样的姿态,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江苏省张家港塘桥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期初调研)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苦……【答案】苦痛让碰撞生辉碰撞时时刻刻充盈着世界,人们因其而痛,而思考,而达到生命的高度。

碰撞不是孔乙己般用自己的迂腐与时代相抗争,而是人们用自己可贵的思想与他们的精华碰撞后孕育的新生;是对自己的不足的深刻的自我剖析与碰撞;更是用自己的新思想与时代滞后相抗争,亦或失败,但却何尝不是成功。

但碰撞定然带来的是疼痛。

当苏子与小人相抗争得到的不仅是一纸贬文,更是思想上无限的哀愁。

痛并没有止住他追求豁达的路,他思考,他又一次与自己碰撞,渐渐扔去那些带来功名利禄的异己的存在,启及文学的巅峰。

碰撞与疼痛仿佛一个轮回,不断更替,碰撞带来痛苦,痛苦又催生了新的思考,新的碰撞,生命也更有价值。

当互联网大佬齐聚乌镇,思想的火花在唇枪舌剑中闪耀,新思维的诞生之后必将陷入思考,但这新思维,又有谁会质疑他的价值;当托尔斯泰功成名就,他思考自己的生命,贵族头衔与平民思想在晚年碰撞,躲在车站发抖的背影不正是他高贵所在;当索尔仁尼琴与世界碰撞,单薄的个人无法改变流亡的事实。

但那颗赤子之心与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令人动容。

伟大的生命往往孕育在一次灾祸之后,一个圆滑深谙世故之辈会“巧妙”地避开这人祸,但惟有高贵的人格才勇于激流而生,与生命碰撞。

然而当下,当处事圆滑视为审时度势,当无所作为视作维求平稳,于是世界的乏味也在所不辞。

人们害怕刺伤别人,更害怕刺伤自己,与他人碰撞成了奢望,而与自己、与世界的碰撞更是天方夜谭。

越是在当下胆小怯懦的社会,碰撞的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

兴许有人认为他人的不愿表露,让我们无处寻得可贵的思想以碰撞。

但他忘了未有碰撞之前,我们也可以甘做那个被碰撞的人,不吝自己心中所思以成就他人的人生高度,这不亦是一种成就。

于人,于己,与世界的碰撞带来的不尽是痛,而那份痛恰是走向人生下一高度的基石,不可缺失恰又弥足珍贵。

碰撞,也可以是内心之间的碰撞。

胜人者力,自胜者方强。

美与丑、善和恶、真与假、新与旧的纠葛、拉扯,自我消灭自我蜕变式的隐性混战之后,浪潮回落、复归平静的美,那是能力的拔高、思考的深沉、内蕴的丰厚、境界的升华。

诸如吴冠中、川端康成、海明威、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朱自清、陈寅恪……三、(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位小学生超有感情地朗读视频走红网络。

在网上被转过万,评论过万,点赞就有4万,就这一事件在微博上引发热议。

微博用户颜宴评价:“孩子的纯真和善良应该得到保护,尽管其他同学发出嘲笑声,但这小男孩一定是由一颗温暖的心,相信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微博用户手表达人小伟评论道:“朗诵节目会向你发出邀请函的。

”微博用户寒云:“那不能说嘲笑吧,觉得好笑笑一下是人的本能。

”对于上述评论,你有什么思考?请综合材料确立立意。

【答案】尊重他人情感感情,有的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诺,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感情,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感情,有的时候,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表现,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

而我,在迈进青春的门槛后,学会了表里不一地表达感情,迷失了最初的方向,忘却了尊重内心深处的感情。

没有家人围绕的那份悲伤似乎总是特别浓厚,那份思念喜欢在深沉的夜里出来溜达一圈,而我喜欢抗拒这样的伤感。

每当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熟悉声音,内心总是按捺不住一份激动,家人之间分开愈久,这样的感觉愈加强烈。

可面对他们贴心的问候,自己往往是一口不屑的语气,一副及其享受的姿态,孤独这时候也变得卑微,被放纵的自由占据了内心。

于是,自己所表现的态度让我敷衍地回答了事,然后,放下电话。

但刚才的享受却又马上烟消云散,思念翻涌而出,他们叮咛的话语响彻在耳边。

今夜,又要失眠……可,感情啊,并非只有思念,平日里内心对他们的关怀,自己也喜欢掩藏。

一回到家,把书包一放,随之而来的是唐僧念经似的唠唠叨叨,自己频频点头,却毫不知道那话的内容是什么。

内心的感激手有的,有时,真的不忍他们一年到头的为我担心这,担心那,甚至于想要一脸严肃,一身成熟地告诉他们:“你们别担心了,我真的长大了,照顾好自己吧!”但我尊重不了内心最为真切的感情,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喜欢他们看出来,也不会去表达。

即使中途听到唠叨声中掺杂着咳嗽的声音,自己也无法表现出太过强烈的反映,只会打断他们的话,轻描淡写地说道:“感冒了吗?好了,别说了。

”然后,倒杯水递给他们。

但我有时真的讨厌这样的自己,因为觉得家人该是最亲密无间的,而不是像自己,处处与内心的情感作斗争,学不会尊重与顺从。

如果那样,父母也能如同朋友一般的跟自己谈天说地、相互鼓励。

但我,打破不了心中的那层弹指可破的轻纱。

我想,我真的忘了如何尊重感情了,朋友也成了我掩饰的对象。

友谊是神圣的,它是一棵常青树,它是一朵不败的鲜花,它是一缕舒心的清风。

偏偏这样的友谊我也会以不尊重的心态去对待。

何时何地,与朋友敞开心扉,大刀阔斧地谈论现在,未来?内心真的关心她,但在一些话题上,讲出口的话却酸溜溜的,带着点不同寻常的味道。

久了,对方却不知作何感想?但对于我,讲出自己内心想的话,总觉得过于肉麻,即使是朋友,也无法适应。

所以,如果我身边的朋友真的曾被自己的话而伤害过,那么,真心得说声:“对不起。

”感情,乃是心的本色,我,该试着尊重它,微笑地,唱着它的歌谣。

四、(2018高考全国卷26省9月联考乙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图书馆组织了一次以“家风建设”为背景的“家庭文娱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占据现代家庭文娱活动前几位的关键词,家长栏是;聚餐,健身,打麻将,追剧。

孩子栏是;兴趣班,手游,网络小说。

而在调查中“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文娱活动”这一栏,占据前几位的是:郊游、运动、读书、看展览、听音乐会。

对这份调查结果你有怎样的认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宇。

【答案】我的家风新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节目一播出,立即引发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家风”一词也风靡大街小巷,网络上关于“家风”的报导更是铺天盖地,尤其是一张小学生在开学之日,在教室里一起晒“家风”照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没有看节目的时候,“家风”一词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通过记者的的镜头,让我对“家风”有了一些理解,在网上我查了“家风”的解释,说“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我认为“家风”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用实际行动从一点一滴中做出来的。

没事的时候我也在想我家的“家风”是什么?从记事的时候就没有听父母对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邻里间的和睦,父母的勤劳,是我童年里最深的画面,爸爸的时间观念很强,经常告诉我们要遵守时间,不论做什么,都要准时,不能迟到。

现在这个习惯仍然伴随着我,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习惯都是跟随着父母的习惯慢慢养成的,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记得成家后一次与家人闲聊时,爸爸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就是“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出嫁衣”,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的心态有了很大改变,日常生活我不会计较婆媳妯娌以及姐妹之间的一些琐事,让我感叹的是原来一个大家庭的和睦竟是如此的简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