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间戏曲介绍(黄梅戏)

中国民间戏曲介绍(黄梅戏)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二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1 概述: 概述: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 黄梅戏 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 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 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 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与安庆 当地其他各种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安庆当地语言歌 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 “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 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艺术特色
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戏曲“大家族”中佼佼者, 孕育生发于长江中游安庆的黄梅戏,乃戏曲“大家族”中佼佼者,是中华大地戏曲百花 丛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 丛中一株婷婷玉立的初放鲜花.她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她的语言朴实无华,通俗 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 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更显 黄梅戏特色。 黄梅戏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 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荞麦记》 告粮官》 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 天仙配》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 点大麦》 纺棉纱》 《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 女驸马》 罗帕记》 赵桂英》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 慈母泪》 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 历史剧《失刑斩》 《慈母泪》、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 代戏《春暖花开》 小店春早》 蓓蕾初开》 其中《天仙配》 女驸马》 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 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 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 戏的著名演员。 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 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轻歌曼舞, 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轻歌曼舞,赏心 悦目的黄梅戏,不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赢得了香港、澳门、 悦目的黄梅戏,不仅陶醉了神洲大地,也赢得了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许多国际友人的 赞赏,以至受到英国女皇的青睐。 黄梅戏曾疯魔香港观众,且带起影圈” 赞赏,以至受到英国女皇的青睐。"黄梅戏曾疯魔香港观众,且带起影圈”凌波主演的黄 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 哄动了整个台湾” 法国影评家斯.杜勃安叶认为《天仙配》 梅调《梁山伯与祝英台》,哄动了整个台湾”;法国影评家斯.杜勃安叶认为《天仙配》 “悦人心目”;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简直象一条山间 悦人心目” 日本戏曲专家波多野太郎,称赞黄梅戏唱腔“浑厚优美, 悦人心目 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 淙淙不尽的流水,韵味清新,别具风格”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 牛郎织女》 槐荫记》 女驸马》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 观灯》 打猪草》 柳树井》 蓝桥会》 路遇》等等。 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等等。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中国民间戏曲
黄梅戏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一 概述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 、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 采茶戏,是在皖、 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 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 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 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 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 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 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 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 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 歌舞演唱, 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黄梅调” 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黄梅调”也 采茶戏” 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 叫“采茶戏”。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 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 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 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 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 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 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 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 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Hale Waihona Puke 早期黄梅戏 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 黄梅戏 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本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 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 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造的行列, 黄梅戏 他们的加入,大大丰富了黄梅戏 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 黄梅戏 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 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 黄梅戏真正 黄梅戏 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 出现了严凤英 王少舫 潘璟琍 张云风 严凤英、王少舫 潘璟琍、张云风 严凤英 王少舫、潘璟琍 张云风等一大批优秀表演 人才,《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 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 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 黄梅戏,使黄梅戏 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 黄梅戏 黄梅戏 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本剧 院的剧目和演员曾获得众多奖项,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 坡、德国、台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 文泛的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中国的乡村音乐” 中国的乡村音乐 骄傲和光荣已成为历史,新世纪已经找开希望之门,如 今的安徽黄梅戏 安徽黄梅戏又涌现出如马兰 黄新德 马兰、黄新德 安徽黄梅戏 马兰 黄新德等为代表的众多新 人。面对新世纪,我们寄希望于新一代黄梅戏传人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灿烂……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第三阶段: 1949至今。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 至今 1952年 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 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 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 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 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 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 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 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 曾二度摄制成影片, 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 海内外。 海内外。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附件1.rm
中国戏曲—黄梅戏 中国戏曲 黄梅戏
2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黄梅戏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 (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 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 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 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 比小戏丰富, 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 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 黄梅戏 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 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 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 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 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 。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