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科生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浅析

文科生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浅析

文科生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浅析
前言
对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对文科生进行数学教学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费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对绝大多数的文科学生而言,学习数学同样是一项枯燥、繁琐但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文科生学习数学有其自身的特质和优势,不能完全予以否定。

就此,笔者谈一点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文科生数学学习以及教学问题的存在是双方面的。

就学生而言,通常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大多数文科学生是因为数理化基础较差而选读文科。

文科生常常表现出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理解不透彻,数学“悟性”较理科生弱,接受和消化新知识的速度慢,反应比较迟钝等学习现象,因而很少有成功体验,导致其对数学缺少兴趣,信心不足。

事实上,文科生更加擅长的是识记但缺乏变通,行文但逻辑思维不强,对数学学习常常依赖于记忆而非理解,解题时常常分析不到位。

这些状况长期积累下来就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视若猛虎,虽有心则无力,甚至有部分文科生已形成心理暗示,提到数学就一片空白。

就教师方面而言,首先心理暗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似乎只要提到文科生就自然会产生数学学习能力差,成绩不好等印象。

其次生怕学生不理解,教学上大包大揽,使得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

再有就是针对学生特点要求学生熟悉题型甚至是记
忆题型而对基本概念和理论讲解有所忽略。

这就导致学生解题时表现出侧重于获得数学结论却忽视对内容本质的理解的现象。

最后,教师缺乏引导也是教学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及建议
1.抓住学生特质,解决学生问题
对文科生的教学应抓住文科生的特质。

语文是学习一切其他学科的基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向教育部长建议,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那么对报考数学专业的学生第一天考语文,及格的再参加以后的考试,语文不及格的就淘汰了。

在语言与文字能力方面文科生普遍强于理科生。

鉴于文科生在语言能力、阅读能力、记忆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这就为其能很好的审题并提炼主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文科生这一方面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的要求学生解释题目、提出主干,从而进一步养成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理解教学目的,实现教学转换
文科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事实上,文科生开设数学学科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数学家,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逻辑思维的缜密与条理性有助于文科的学习。

如果说文科学习是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述思想,那数学则是在形式上将这种表述思想的方法发挥到极致。

因此针对文科生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找出定理、公式、问题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通过数学教学提升其对客观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在高考指
挥棒的引导下,所有的数学教师几乎都无一例外的希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但是这种能力培养的理念其实与学生学习成绩并不抵触,相反,学生在学会了更好的归纳总结之后能加强其理解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例如:就高中向量教学而言,目前人教版高一下教授平面向量,此后学生到高二下学习空间向量。

在教学中不妨对比两者的关系可以发现其算法的共通性不过是xy变成了xyz,但是无论是数量积还是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都没有什么区别。

这一状况不仅在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中出现,在点——线——面——空间的转换中同样存在;在函数——数列——方程——曲线(直线)中同样存在;在等式——最值(极值)——不等式——导数中同样存在,虽然知识不一样,但学习的方式方法并无两样。

文科生的抽象想象力较差、数感不好,甚至不少文科生连字母表示数方面都存在着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运用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手段来教导学生,为此伯特兰·罗素曾经在论述完全一般命题和命题函项这个主题时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
“苏格拉底爱柏拉图”
“x爱柏拉图”
“x爱y”
“xry”
通过一系列的转换,学生事实上经历了一个概括的过程。

当学生得到了xry时,他就得到了一个不包含任何常项、只是由变项组成的通式,即二元关系的纯通式,学生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自然
也就知道了通式相较常量式而言更加的简洁并且实用。

笔者在函数映射、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等较抽象的理论教学中使用此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情境化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理解氛围,但是过度情景化甚至回避形式化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例如不利于交流、使课堂显得冗长、累赘、不利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

3.注重文理交融、实现知识迁移
学生认知数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过程中由于充斥着不断增加的术语、运算法则就使得学习的难度日益增大,过度的强调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当我们从它的最熟悉的部分开始时,一直是沿着两个方向前进即:趋向于构造的渐增性的复杂,如:从整数到分数、实数、复数;从加法、乘法微分与积分,这是一种渐变的趋于复杂、高等的数学研究。

而另一方面既是分析我们所肯定的基本概念和命题甚至是定义。

两者似乎很难融通但实则具备因果统一关系,前者相当于楼房,后者则相当于基石。

在此方面,全世界无一例外的都是先学习建楼房,楼房建的精的人而后才能从事研究基石的工作。

文科生(至少我国的文科生)学习数学在很多时候常常比理科生更能抓住本质性的问题即所谓的基石,这是由于文科生将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哲学的原因。

虽然高中阶段学生并未接触自然哲学,但是辩证法等基本的哲学原理学生都是有接触的。

虽然理科生也同样学习哲学,但是由于文理科的学科区分性使
得绝大多数的理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没有文科生深入和透彻,而哲学恰好是数学的最佳注解。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将两者互相渗透,加深学生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讲解无穷和0关系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性;在讲解极限时适当的利用哲学原理解释形如等极限式的求法;甚至可以运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让学生明白或了解(甚至是接触)点无异于体、中心无异于圆周、有限与无异于无限、最大无异于最小等概念。

通过教师的长期的讲解,相信文科生能逐渐体会到数学的哲学性。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数学与其他文科学科如地理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再此就不一一论述了。

4.夯实基础、体验成功感
感到痛苦的学习是不长久的学习。

因为考试的题目比较难,所以我们教师常常对书本上的题目讲解不够认真,对课本例题也显得不够重视,常常是把公式定理教给学生后便要求学生转进题海去解决可以应付考试的题目,这样做用一句时髦话讲就是“即便现在成绩不错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使得学生体验成功的可能性降低。

长期处于挫败中的人容易对使其挫败的事情滋生厌恶情节,这也许是不少文科生厌恶数学的主要原因。

而无论是高考还是会考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少课本上的习题或例题的身影,因此作为文科班的数学教师更应该加强对课本例题、习题的讲解力度,当学生真正弄清楚了这些题目后也不忙要学生去解决难题,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若干简单问题编排在一起,组成复杂的题型然后再对比课外
资料去解决,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
本文仅仅从几个小方面探讨了文科生数学学习及教学的问题,对于一些较为深层次、复杂的问题笔者并未涉及,这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去探讨、摸索的,只有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认识和修养,才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也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你所教授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明建,关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数学通报,2006,6:18-21
[2]郑毓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数学通报,2004,9:18-22
[3]王跃红,数学形式化及其存在的问题[j]数学通报,2006,3:16-19
[4]伯特兰·罗素,逻辑与知识[m]商务印书馆,1994,3.34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77
[6]布鲁诺,论原因、本原与太一[m]商务印书馆,1998,2.91
[7]伯特兰·罗素,数理哲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5,5.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