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奠.基(diàn)涉.猎(shè)挚.友(zhì)扑朔.迷离(suò)B.屏.障(pínɡ) 诧.异(chà) 字帖.(tiē) 目不窥.园(kuī)C.嗥.鸣(háo) 污秽.(suì) 可汗.(hán) 慷慨.淋漓(kǎi)D.书斋.(zhāi) 肿.胀(zhǒnɡ) 气魄.(pò) 妇孺.皆知(rú)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选聘秩序鞠躬尽瘁锋芒必露B.哺育暄闹浩浩荡荡微不足道C.高粱埋葬至死不懈沥尽心血D.粗拙取缔不以为然大廷广众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培育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见到自己的孩子到处惹事不学好,惹得四邻投诉,张先生深恶痛绝....,深感对不起去世妻子的嘱托。
C.爸爸笑着对明明说:“我出差这阵子,你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这真是让我刮.目相待...啊!”D.张玲大大咧咧的,对老师的言外之意....完全没有领悟,让在一边旁听的好朋友王晓哭笑不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看到风雨中挣扎的小桃树,我追求理想和幸福的信心更加坚强了。
B.央视《中国成语大会》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C.在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时,使他们感到非常可怕。
D.雪碧、可乐等饮料,是家家户户深受欢迎的夏令饮品。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很”“更”“最”“只”“才”都是副词。
B.“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一句中,加点的“而”在这里是连词。
C.“台阶”“我们”“美好”“已经”分别是名词、代词、形容词、介词。
D.“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年少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的搀扶。
冬天里,______;夏天里,______;秋天里,______;春天里,______。
①母亲便是月亮,映着我们床前的明月光②母亲就是小火炉,摸起来,暖暖的③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太阳④母亲就是暖阳,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强A.②①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7.名著阅读。
(4分)(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_______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__________,又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
(2分)(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曾说:“老舍的作品,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美与丑。
”请仿照示例,从《骆驼祥子》一书中再选择一位人物作介绍。
(2分)示例:小福子牺牲自己,承担养活全家的重任——她很无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古诗文默写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2)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
(4)《木兰诗》中表明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央视的一系列大型益智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为此,学校将展开有关活动。
(6分)(1)【活动一】请你邀请《中国谜语大会》的访谈嘉宾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来校进行讲座。
请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充对话。
(3分)你:蒙曼教授,您好!央视的《中国谜语大会》节目极大地吸引了我们,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又一次领略、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有趣。
因我们学校将于下周起举行“汉字听写”“谜语竞猜”等活动,所以,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下周一到校给我们开一个讲座。
蒙曼:哎哟,真不凑巧,下周一我已有安排了。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曼:好!那就这么说好了。
我下周五下午在你们学校学术报告厅见!(2)【活动二】下面是学校拟建文化长廊“最中国的汉字——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100个汉字”中的一幅字画,请说明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与欣赏(43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永远的槐花蜜赵学儒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
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
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
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
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
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
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
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
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钩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
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
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
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
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
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的味道。
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
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
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
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
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
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
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
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
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
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
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
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
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
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
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
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
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
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
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6月2日15版)10.本文主要的记叙顺序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下文有句话跟它照应,你能找到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找出文中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细读全文,你怎么理解标题中“永远”的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2分)修车老汉韦名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
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了个血肉模糊。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
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