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

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

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

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

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

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

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

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

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

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

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

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1.1.4 标志——牌坊。

标志物是一个区域的标志,村口100见方的小广场的牌坊上书“ 陂”二字,一切都从这个牌坊开始。

陂村的牌坊分三类,牌楼式门一一古槐第牌坊、牌坊式照壁——“多留余地”坊外,和另外两处真正意义上的牌坊——贞节坊。

1.2 村落布局的风水说
传统民居的成立要素之中,“风水”是关键性的要素。

陂古村地处吉泰盆地,土地肥沃,历史上就以农业为主,其地形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即通常所讲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

古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排水设施完备。

村里有28口水塘,口口相通,错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图形,象征天上的28星宿护卫整个村落。

据称“门前有水,财源茂盛”。

富水河畔的陂头古街由于水运的便利,热闹非凡,有的店铺屋后另建专供货船装卸的货物仓储间,谓之“漕房”,便于货船停靠。

许多宅前无水的民居则挖土开池,以象征“吉利”。

2 陂古村保护的不利因素
陂古村有上千年悠久的历史、完整的古建筑群、丰富的文化特色,在保护和发扬乡土建筑的今天,充分开发利用卢陵文化的宝贵价值,有利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精华。

但是,从那些封存的记忆中挖掘适合当代、利于自然和人类的文化、建造经验和作法有一定难度,对古村落保护利用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因素,我们不能盲目乐观。

2.1 居民改造原有住房与保护传统民居的矛盾
生活方式与观念的改变使得人们已不再固守大家族聚居之风,原有的单元重复式合院民居的功能布局采光通风不够理想,基础设施配套也相应缺乏。

因此,居民普遍有改造原有住房的迫切需求。

但是,由于古村落是以其整体风貌来体现历史文化价值,从历史保护的角度出发,居民私人翻建房屋的行为不被允许,会被视为破坏历史文物风貌整体性。

2.2 古村落的开发利用与资金缺乏的矛盾
由于政府资金缺乏,使得修缮搁置。

但民居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居民追求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导致大部分居民迁出原住房,原民居或留老人看守,或闲置。

这种情况造成原有社会关系破坏和社会结构改变,造成古村落缺乏生活活力的现状,成为空有其表的构筑群。

2.3 建筑材料、工艺的变革与原有建筑风格保留的矛盾
时代变迁带来了建筑材料的巨大变化。

传统民居中常用的青石板、灰砖、红石在现代比较少见,而且施工程序相对复杂,掌握传统建房技术的木匠已难觅得,建房所用的传统镂空雕花门窗等传统工艺、技术多已失传。

因此,建筑的结构、
面貌都与传统民居风格大相径庭,对传统风貌的延续造成很大影响。

3 陂古村的保护利用
3.1 保护传统民居文化
传统村落的利用,应将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放在首位。

传统民居文化是种非物质的文化形态,陂村正是由于其具有特色的文化积淀产生了传统民居的美,构成了独特的风格。

3.2 建立建筑师责任制
在当地政府财政资金并不富余的情况下,成片的保护、改造有一定难度,对自然环境有破坏性,相对机械。

可以考虑建立一种建筑师责任制,让村民了解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村民追求时尚与现代、缺乏对传统历史风貌整体维护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从计划、设计到施工指导村民自己改造,保证政策到理论、理论到实践的连续性。

3.3 开发旅游产业
传统民居科学保护应该与开发利用并进,通过适度旅游开发传播庐陵文化,传承古村落历史风貌。

3.3.1 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是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新建的民居按传统做法采用传统材料建造。

红石是陂村传统民居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几乎所有保存下来的民居门窗和井口都尽量以红石为框;古老的民居建筑要求尽可能保存;对损坏严重的古屋进行维护时,尽量选用旧料。

对村落巷道进行修复时,就地取材,采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设,既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又达到了节约、环保的目的。

3.3.2 发展旅游和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要和村民的物质生活进步相结合。

过度的商业旅游开发行为会造成对古村落人文环境的冲击,进而导致村落旅游经济受到损害。

陂古村目前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出现商业泛滥的情况,但需防患于未然,否则我们又将失去一个珍贵的传统村落。

4 结束语
时代的脚步在加快,保护这些具有深刻的艺术、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迫在眉睫。

保护传统村落,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遗存用作展览、开发旅游,通过旅游开发更进一步促进珍贵遗存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村落的优势和文脉,留住其原有的文化积淀,在继承和发展的形势下,让传统村落续写自己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肖国云.浅谈风凰县古城传统民居的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1(3).
[3]汪自力,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社,1994.
[4]邱丽,渠滔,张海.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5]杨柯,姜云涛.城市住区发展新趋势与城市空间形态互动探讨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