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地理(人教版)-四大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人教版)-四大地区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7~8题。
7.该地区 ( D ) A.地势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 B.湖泊面积最小时出现在夏秋 C.天然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 D.外力作用有流水侵蚀、沉积 8.图中 (B ) A.M~N段铁路建设中工程难度最小 B.E~F段铁路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C.G~H段铁路连接江西的省会城市 D.图示铁路选线仅受自然条件影响
汉水 谷地
黄淮 平原
考点一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疑难剖析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地区 特征 地形 气候 河流 资源
北方地区
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 原、高原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华北平原和东 北地区最冷月差异明显,华北平原 和黄土高原降水差异明显 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 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 煤、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
疑难剖析
2.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考点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疑难剖析
3.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
技能
(1)扇形图
结构图的判读
解读图表
表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示地理事 物由哪几部分组成,二是表示各部分 的相对比例关系
(2)饼状图
除了可以反映扇形结构图所反映的两 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 物的量,从而可以从数量变化和比例 关系两方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
(3)判读步骤
①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 ②分析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在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 ③对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 ④结合其他信息回答问题。
技能
结构图的判读
方法技巧
1.归纳概括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首先仔细读图,认识结 构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各要素的比例及大小关系,进而归 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
农业
生态保护
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最 大的长绒棉基地(新疆),重要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雅鲁藏 的灌溉农业区(新疆绿洲、宁夏、 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河套)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 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 放牧、垦耕造成湿地退化
考点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三、西北地区
4.资源
伊敏河 克拉玛依 南疆 玉门 霍林河 白云鄂博 石嘴山 金昌
本区具有全 国意义的资 源有煤炭、 石油、稀土 等
本区矿产资源甚为丰富,比如白云鄂博的稀土 矿、金昌的镍矿、石嘴山和石炭井的优质煤、 克拉玛依和南疆的石油、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 煤,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三、西北地区
5.交通
第二亚欧大 陆桥的兰新 铁路经过本 区
三、西北地区
6.城市
呼和浩特
乌鲁木齐
四、青藏地区
1.地形
世界屋脊, 雪山连绵, 冰川广布
四、青藏地区
2.河流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 “三江”是指长江、 黄河、澜沧江。
四、青藏地区
3.农业
高原之舟—牦牛
青海、西藏主要是高寒牧 场;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 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 着河谷农业。
疑难剖析
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比较
西北地区 位置范围 地形区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 -阿尔金山以北
青藏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新疆三山夹两盆;河西走廊 柴达木盆地 高寒气候,干湿季节明显。降 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景观 垂直变化明显
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由 自然景观 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荒漠。 胡杨林、骆驼刺等耐旱植物
读“南疆地区现代与古代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影响南疆地区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关键因素是( D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10.历史时期以来,南疆地区大部分城镇的迁移方向及 其主要原因是 (D ) A.因洪水泛滥向山坡地带转移 B.因资源开发向矿产丰富地区迁移 C.因交通线增多向盆地北部迁移 D.因荒漠化范围扩大向河流上游迁移
一、北方地区
6.交通
主要铁路干线:京沪线、 京广线、京哈线、京九 线、陇海线
一、北方地区
7.城市
长春
太原
二、南方地区
1.地形
平原、高原、盆地、 丘陵交错分布
二、南方地区
2.气候
大部分为热带、亚热带季 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为主
二、南方地区
3.农业
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 菜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
南方地区
农业
旱地农业,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盛产春小麦、玉米、甜菜,最大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长江 的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一年两 中下游平原夏种水稻,冬种油菜和 熟或两年三熟,盛产冬小麦、棉 冬小麦;四川盆地盛产水稻、小麦、 花、花生;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 棉花和油菜籽;淡水渔业发达 为主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 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 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 基地 华北平原的旱涝、风沙和盐碱;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 的黑土流失和湿地保护 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改良红壤
读“我国某省区各气候带面积比重统计图”,回答11~ 12题。 1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省区 ( B ) A.纬度较高,南北跨纬度较大 B.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C.以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D.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 12.该省区适宜发展的特色农业是 ( B ) A.棉花、瓜果、蔬菜生产 B.花卉、茶叶、中药材生产 C.乳品、肉羊饲养、甜菜制糖 D.天然橡胶、葡萄、马铃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成都
三、西北地区
1.地形
以高原和 盆地为主
三、西北地区
2.气候
属温带大陆 性气候,从 东向西自然 景观依次为 草原、荒漠 草原、荒漠
三、西北地区
3.农业
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 走廊和天山山麓发展了灌溉农 业;该地区为我国主要牧区, 内蒙古主要为温带草原牧场, 新疆为山地牧场 天山牧场
绿洲农业
读区域图,回答5~6题。
5.西藏地区 ( C ) A.河湖稀少 B.年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 C.城镇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 较低的谷地 D.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6.青稞是西藏最重要的粮食作 物,多种植于河谷地带,主要原 因是河谷地带 ( A ) A.热量更充足 B.降水量更大 C.光照更充足 D.土壤更肥沃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 A.劳动力 B.资金 C.技术 D.能源
( D )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2.相对松嫩平原,该区域发展农业处于劣势的是 ( C ) A.降水 B.热量 C.人均耕地面积 D.河流、湖泊
图甲为“台湾地形概况”,图乙为“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读图 ,回答3~4题。
15.91% 38.18% 9.13%
2005 51.17% 31.63% 3.86% 1.94% 8.81% 2.59% 15.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A.城市化水平较低 C.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 B.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 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
3.图乙中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中,能正确表示高雄的一 组是( C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图甲为“台湾地形概况”,图乙为“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读图 ,回答3~4题。
4.下列关于台北、高雄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高雄纬度比台北低,最热月气温比台北高 ②台北气温年较 差比高雄大 ③高雄降水季节变化较小 ④受偏北风影响,冬 季台北的降水量较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 10.89×104 km2,1 月份均温为-16.4℃,7 月 均温为 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 1954 年和 2005 年土地利用构成情 况,读表完成 13~15 题。 年份 1954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乡工 矿用地 0.43% 沼泽地 和滩地 32.74% 其他 3.61%
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水源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 素,因此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灌溉水 源较为充足的河流沿岸和有高山冰 雪融水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地势高,热量不足,不利 于种植业发展,但地势相对较低的河 谷地带热量条件较好,因此种植业主 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考点二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15.91% 38.18% 9.13%
2005 51.17% 31.63% 3.86% 1.94% 8.81% 2.59% 13.该地形区是 ( C) A.太湖平原 B.山东丘陵 C.三江平原 D.黄土高原 14.1954 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A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③冻土广布 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 10.89×104 km2,1 月份均温为-16.4℃, 7 月均 温为 21.9℃。下表示意该地形区 1954 年和 2005 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 读表完成 13~15 题。 年份 1954 耕地 林地 草地 城乡工 矿用地 0.43% 沼泽地 和滩地 32.74% 其他 3.61%
南方地区
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 山地、丘陵、高原为主,平原狭 小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受东 南和西南季风影响,云贵高原冬 夏温差小 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 能丰富,航运价值大 有色金属、水能、森林
考点一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疑难剖析
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区域差异
特征
地区
北方地区
2.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结构特征:纵向上对同一地理事物在 不同时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认识其发展变化。横向上 对比不同地理事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或联系。 3.揭示问题做出科学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