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广义:1895年公车上书——1898年9、21戊戌政变

狭义:1898、6、11——9、21百日维新

一、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背景)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前提)

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资本输出),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外因)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内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的原因:a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b《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中国设厂

表现:企业数量增加;投资总额增加;老工业城市有所发展;地区范围扩大;棉纺织业突出—表现轻工业发展突出,工业结构不合理;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发展受双重压迫。

境况:仍步履维艰

3、影响:随着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阶级基础)

由此反映①根植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而非“高度发展”,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族革命成功②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危亡时出力大

4、目的:救亡图存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思想基础)

(1)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2)产生条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洋务运动的兴办(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分化,洋务运动对其影响大),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3)代表人物: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4)主张:①经济上: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注: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与洋务派比较:洋务派民用企业也起到了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效果,但其目的是为了辅助军事工业,但在客观上起到了分洋商之利,与外国商战的结果。而维新派是提出壮大本国/民族经济,与外国商战。

②文化上: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洋务派主张相同)

③政治上: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的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注:说明从洋务派中分化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5)与洋务派的区别与联系

①经济上:洋务派民用企业也起到了与外国资本主义竞争的效果,但其目的是为了辅助军事工业,但在客观上起到了分洋商之利,与外国商战的结果。而维新派是提出壮大本国/民族经济,与外国商战。

②文化上与洋务派主张基本相同

③政治上:洋务派主张封建君主专制,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派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6)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7)结果: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施,没有进行政治运动

(8)意义:为19世纪末(康、梁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王韬,江苏苏州人。他曾经到英国游历,后任香港《循环日报》主笔。他宣扬广贸易、开煤矿、兴铁路、造轮船,借以发展资本主义(说发展资本主义,代表资产阶级观点)。在政治上,他推崇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主张君民共主。

郑观应,广东香山县人。他考察各国政治利弊得失(比王韬的范围广。王韬只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主张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如果不立宪,会被推翻。他主张的不是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但主张保留清政府的皇室统治。但要立宪。)。商战是郑观应特别提出来的。

材料: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而与外人商战。

二、过程

(一)维新变法的兴起,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1895年公车上书前)——形成理论,阐述和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阶段。

1、康有为办学、著书立说(所有的说法做法都是为维新变法服务)

(1)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1891),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是他的学生。(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

(2)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以考证的形势来宣传)①《新学伪经考》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主张应予抛弃。(侧重于“批”) 意义: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他包装之后的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开山始祖)(侧重于“立”)

内容:《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注:六经并非都是孔子所作。所谓孔子作六经,是康有为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禹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的。 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③作用:a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B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c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④认识:把孔子装扮成资产阶级改良的先师的原因

A封建思想对康有为的影响较深

B有利于减少维新思想传播的阻力,利于其思想在封建士大夫中传播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不敢直接正面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注:①资产阶级上层—改革派;资产阶级下层—革命派

②与洪秀全对比,洪秀全主张信上帝,背弃祖宗之法,结果宣传效果不好,由他的家乡广东逃到了广西

③西方思想来到中国,与中国思想杂交

(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更适合中国的发展,是中和的产物)

注:以考证的形式宣传,封建士大夫看得懂,但百姓看不懂,不代表农民的利益,缺乏群众基础。 2、梁启超(比康有为更通俗一点)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代表言论:他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材料:变法之本,在有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发展阶段(1895年春—1898、6、11颁布《定国是诏》前)——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公车上书—1895年春(注:公车,古代科举考试公家提供车,后以公车代指赶考的举人)

(1)背景:日本迫签《马关条约》

(2)内容: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主张(没能到达光绪手中)

(3)意义: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仅仅局限在思想领域了)

2、创办报纸、学会、学堂

(1)创办报纸:①北京:《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 1895年夏(8月,在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编辑和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②天津:在天津,严复(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等创办了《国闻报》。国闻报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报纸,与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③上海:《时务报》,梁启超担任主笔

认识:天津《国闻报》与上海的《时务报》居于南北舆论的核心(不是北京的《中外纪闻》,它很快被禁了)

(2)成立团体①从1895年到1897(百日维新前)年间,国内设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共五十多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②强学会③1895、8,南学会(见p60图)。在湖南长沙。湖南巡抚陈宝箴清谭嗣同主持。(还创立了湘报,注意时务学堂在长沙,而时务报在上海)④农学会

a强学会活动:强学会定期举办讲演会,议论时政,购买译书供会员阅读。(当时的学会基本活动与此类似)

b强学会影响:(a)推动维新变法思想传播(b)推动学会学堂报馆在全国开设,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认识:由于变法形势的发展,两江总督张之洞等相继入会。强学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张之洞等参加反映了:①封建地主阶级中开明的一面②维新思想影响大③但他们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这属于政治投机活动。)

注:光绪帝希望提拔一些维新派与慈禧太后的后党夺权,有人说戊戌变法也是帝党与后党的一次夺权斗争。

(3)设立学堂:①长沙:时务学堂。湖南巡抚陈宝箴聘请梁启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培养维新人才②一些维新志士还成立了女学堂③在上海,梁启超集资创办大同译书局,出版《孔子改制考》等书籍。

认识:从p60图中可看出:①19世纪末维新变法活跃的地区有京、津、沪、广州、长沙(注意长沙是唯一的内陆)(后来由南方向北转移)②集中于城市,反映维新派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注:湖南在近代史上地位很高:①曾国藩②陈宝箴—唯一支持变法的巡抚③毛泽东 等

3、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1898、1、24,在总理衙门西花厅)

(1)论战双方: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注意不是“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和顽固派。

(2)内容: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核心代表性言论:要不要维新变法

(3)实质: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4)影响:①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注意是“开始”,而不是“彻底”)②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注:肯定有生命力的维新思想获胜,传播,启蒙

注:关于顽固势力与维新派论战中的观点(详见p61小字)

①维新派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愈变愈进步。从而论述维新变法的迫切性、必要性。(严复译《天演论》告诉中国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中国如果不变法就要被淘汰)

②维新派指出,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是“天经地义”,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早期维新派提出来的,而不是康梁。王韬提出君民共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维新派痛切抨击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为中国锢弊文明之一大根源”。(注意抨击科举制度的这些说法)。揭露八股取士制度有“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等三大罪状。

(三)高潮(1896、6、11—9、21)

1、直接原因:1897、12(冬),德国强占胶州湾(1898年初强租),康有为再次上书(第五次)。他指出: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

认识:光绪帝受感动的原因:康有为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这一时代的最强音连在一起,把维新变法与维护清朝统治联系在一起。

2、准备:

(1)维新派施政纲领的提出:《应诏统筹全局折》(理论上)

①时间:1898年初

②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

为什么说它是施政纲领:提出变法的具体政策/做法(可操作,而之前处于呼吁阶段)

③《应诏统筹全局折》是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它向光绪帝提出了:“大誓臣工,开制度新政局(大誓:表达自己救国之法。臣:群臣。工:民。制度新政局:康有为提出的具有立法职能的新政领导机构,相当于议会、国会),革旧图新”的主张。它建议光绪帝仿效日本,设立法律、度支、学校、农、工、商、铁路、邮政、矿务、游会(游会局,掌管游历和学会、教会等事务)、陆军、海军等12局,推动中央变法,实施新政。此外,康有为又进呈了它写的《日本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等著作,作为借鉴。

《上清帝第六书》《日本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是施政纲领方面准备。

(2)成立保国会(组织上)

①发起者:康有为。1898、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卫种族独立)、保教 (《保国会章程》将其解释为:“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① 在北京、上海设立总会,各地设立分会

② 性质: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注意不是“政党”,有会、章程、程序等,是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③ 影响:a为戊戌变法做了组织上的准备b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c促进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d导致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顽固派加紧对维新派破坏(导致维新派失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