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4、白天与黑夜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

(事实性知识)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个小时。

(事实性知识)3.自转就是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概念性知识)4.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

(概念性知识)5.利用实验器材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说出地球的外部组成部分。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3、利用地球自转的定义,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系统的观察,发现地球昼夜更替与太阳和地球本身有关。

(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2、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3、能利用地球自转解释不同地区昼夜变化情况。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三)科学态度1、对地球的昼夜更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地球昼夜更替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5、昼夜与生物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昼夜更替是有规律的。

(概念性知识)2、昼夜更替对植物有影响。

(概念性知识)3、昼夜更替对动物有影响。

(概念性知识)4、昼夜更替对人的影响。

(概念性知识)5、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设计花钟。

(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2、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动物的影响。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3、动植物具有昼行性和夜行性的区别。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能对“昼夜更替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吗”的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观察实验的实验步骤。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2、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水平)(三)科学态度1、对动、植物随昼夜更替产生变化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研究其中的规律。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将自己的意见公开,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

16、四季更替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

(事实性知识)2、地球围绕太阳转。

(事实性知识)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事实性知识)4、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事实性知识)5、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

(概念性知识)6、利用实验器材演示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

(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说出地球的外部组成部分。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编写二十四节气歌。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3、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研究,推论四季形成的原因。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系统的观察,发现地球四季更替与太阳和地球本身有关。

(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2、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3、能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利用地球公转解释不同地区四季变化情况。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三)科学态度1、对地球的四季更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地球四季更替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7、弯弯的月亮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什么是月相。

(概念性知识)2、月球围绕地球转。

(事实性知识)3、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农历一个月。

(事实性知识)4、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

(事实性知识)6、利用实验器材演示月球公转。

(已掌握的智慧技能)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月球的特点。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2、通过对月球公转的探究,推论月相的成因。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3、运用月相的成因,解释生活中的月相。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系统的观察,发现月相形成与月球公转、地球和太阳有关。

(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2、能通过实验,演示月相形成。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3、能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利用月球公转解释月相变化情况。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三)科学态度1、对月相的变化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月相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18、日食和月食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

(事实性知识)2、日食形成时的地月关系---太阳、月球、地球。

(事实性知识)3、月食形成时的地月关系---太阳、地球、月球。

(事实性知识)4、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利用实验探究。

(程序性知识的策略性知识)5、日食和月食的种类。

(事实性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通过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推论出日食的成因。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2、通过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推论出月食的成因。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3、运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能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运动关系,发现日食、月食与三者的关系。

(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2、能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与日食、月食的联系提出“日食和月食与三者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3、能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发现其中的关系。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水平)(三)科学态度1、对日食和月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19、登上月球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1、认识月球。

(事实性知识)2、月球的运动。

(已掌握的事实性知识)3、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事实性知识)4、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

(事实性知识)二、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说出月球的基本特点。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2、能说出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3、能说出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4、我们月球旅行应该做哪些准备。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能专注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

(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2、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

(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三)科学态度1、对月球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目标一、科学知识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点,知道昼夜、四季的形成原因。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2、认识月球的公转特点以及月相、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3、了解月球概貌的知识,了解人们对月球探索的历程。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4、认识太阳、地球和月亮三个天体的运动关系及相互影响,建立空间概念。

(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4、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5、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水平)6、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7、能通过实验,演示月相形成。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8、能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与日食、月食的联系提出“日食和月食与三者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

(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三、科学态度1、对地球、太阳和月球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将自己的意见公开,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评价1、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

他的观点:()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心说”的记忆情况。

2、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形成的,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的记忆情况。

3、 18世纪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时间是()的,从而编排出一个“()”。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花钟”的记忆情况。

4、白天人们的活动比较();早晨醒来,()、()会加快;傍晚,体温会比清晨升高约(),血压也从早上()升至();这是人类长期“()、()”形成的节律。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因昼夜更替呈现规律性变化的记忆情况。

5、地球绕太阳()公转。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的,而且()保持不变。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称为地球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个节气。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公转的记忆情况。

6、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说明】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月相的记忆情况。

7、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才发亮。

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转。

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地球,有时部分()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记忆情况。

8、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从而形成了();而()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9、月球是个球体,距离地球约()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那样大。

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的()。

月球的表面(),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阴暗的部分是(),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球认识的记忆情况。

10、关于月相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月相变化是被照亮的月球那一面有多少比例朝向地球来决定的B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在变化C如果月球能自行发光,就不会有月相变化D月相变化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相的理解。

11、下列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必发生月食现象。

B当月球月相为满月时,可能发生月食现象。

C日食是指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地球遮掩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