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简介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
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
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
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岭南地区。
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
“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天象规律立春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建”代表斗柄顶端的指向。
“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丑”)。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循环往复。
干支纪元以天象“斗柄回寅”为立春(岁首),亦即“春正”(正月),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地球公转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现行的“定气法”节气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得出。
“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合起来正好是廿四节气。
其是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定气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在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气候特点立春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
低纬地区,多雨、多风暴、光照足、湿度大,季节转换时降雨量、光照、风暴等变化明显。
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温差大,季节转换时气温变化明显。
不同的纬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
“立春”是季节类节气,标示着进入了春季,代表温暖、生长。
“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等的变化规律。
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渐长,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天气开始逐渐回暖。
交节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位于黄赤交角上的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
“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在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10℃以上的始日作为划分为春季开始。
特殊纬线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境内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
北回归线(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天文意义上的四季转换时,这条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的物候、气候亦在渐变。
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可估算为23.5度)的地方。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北回归线也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存在的线,它是黄道与赤道的交角,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
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黄赤交角)穿越我国境内。
在天文意义上的冬春转换时,北回归线上的一边春意盎然,另一边却还是萧瑟的冬天。
历法解析节气确定斗柄指向法斗柄指向法“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
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的黄赤交角及其附近地域的气候、物候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北半球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变化特点。
《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齐乎巽,巽东南也。
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说卦传》指出了方位和后天八卦乃至《易经》的关系,也指出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和时间的关系。
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
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
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摄提)。
斗柄指向法”确立的节气,以斗柄指寅为起点,“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
”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历虽然是古人根据北斗星斗转星移制定的,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日期基本相符。
平均时间法平均时间法平均时间法(平气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
汉至清初(1645年之前)以“平均时间法”将历年平均分为24段(每段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
“平均时间法”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
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
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
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由于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
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定气法地球的公转和季节变化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定气法”划分的节气(按黄经度数划分),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历法融汇二十四节气历法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
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
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
太阳历是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
农历中称作:岁实。
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
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
历法转换“双立春”与“无春年”现象: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
“双立春”与“无春年”是夏历(农历)中的概念,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或有“双立春”的年份,这是由于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
如:2016年农历猴年是“无春年”,即,全年没有立春之日。
干支历不存在无春年,因为每一年均是以“立春”为年之起始,立春节气一到,就是孟春开始了,所以年年有“春”。
二十四节气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
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