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 八年级上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 八年级上 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 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两个小标题: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第二框题:我国的地势特征。

二、说内容
本框题包括三级阶梯的总特征和具体每一节阶梯的海拔、地形构成、阶梯分界线以及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形分布特点,对地势虽有了初步认识但并不明确,因此,本节课通过读图、活动,进一步重点学习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
国地势总特征,读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和海拔范围,找到并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并能够在地图上填绘出来。

2、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以及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激发学习地形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2、阶梯分界线及各级阶梯内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四、说教法
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积累丰富表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需要的信息和工具,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五、说学情、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地形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空间概念和探究分析的能力有待加强。

因此,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读图直观表述地势特征;动手实践:用画剖面图的方法,自己验证结论;讨论法,探讨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分析法:结合各种学习方式,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我国地形分布图”,让学生从视觉入手,对地形有感观认识。

并播放几组地貌图片,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形东、西有明显差异,让学生说一说西部多高原、盆地地形,东部多平原丘陵地形,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的地势特征。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中国地势特征。

导入新课。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生动展示,巩固地形分布特点,提高了学习兴趣,播放图片,展示东西部差异为地势学习作以铺垫,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提供和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图例分析:
(1)从我国地形图看:颜色不同,海拔高低不同,那么,我国地表高低起伏怎样?有没有明显的颜色区域变化?能读图推断每个区域的大致海拔吗?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划分界线是什么?请你指画出来。

学生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汇报。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自己读图观察,从而主动探究分析,做到从定性到定量,读图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让学生回忆七年级学习过的最直观形象地地形图――那就是地形剖面图。

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解释什么是剖面图,学生会想到比方说切蛋糕,切苹果,切面包等,这样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活动一:多媒体动态展示“我国沿北纬36度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可以形象得出剖面图作用,表明高低起伏。

引导同学们观察在剖面图上确证刚刚分析的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是否正确。

剖面图直观形象,引导学生根据这幅图自己再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一起看黑板做出纠正与评价。

学生总结得出阶梯状分三级阶梯的结论。

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这样学生通过读图、画图会很顺利地将中国地势特征分析出来并刻画在大脑里。

活动二:读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验证阶梯分界线
出示我国地势分布动画和三级阶梯划分图,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立体的地势分布图,形成脑地图。

活动三:
组织学生对照课后活动题,读“中国地形图”,学生动手勾画三级阶梯分界线,连接后形成直观三级阶梯范围,学生四人一组完成阶梯内主要地形区表格,完成后组内汇报交流、总结。

上节课已经对地形分布进行了学习,学生分析查找难
度不大,边汇报边记忆识图强记效果更好。

3、巩固提高、强化新知
学生根据学习状况,填三级阶梯空白图,并在并填写分界线,小组互评。

这样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4、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地形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李节课的学习难点,因此,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合作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

首先让学生分成四大组,分别从气候、河流流向、东西交通、水能资源四方面来阐述地势的影响。

第一组展示我国降水量分布图;
第二组展示古诗“赤壁赋”,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向东流的,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入手,激发学生在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

第三组出示古代繁荣的内河交通运输资料,大部分同学会想到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之间是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就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第四组,出示活动题3题,“我国水电站分布图”,通过读图,完成活动题。

提示说明: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
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个难点,因此,在学生汇报前,我会给学生展示虎跳峡、壶口瀑布急流图片得出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适于建水电站的结论,然后展示我国三峡水电站资料。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降低了难度。

5、拓展延伸,开拓视野
(1)、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

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2)、播放“北纬30度中国行”片段,欣赏祖国秀美山河,提高以我国地形的审美情趣,进一步了解我国地势特点,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七、板书
气侯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河流流向
东西交通
水能资源
八、反思
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力图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读图观察等方面达到学习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对的学习过程参与,是学生主体体现的一种方式,在本设计中,我尽量提供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参与、表现。

设计中学习资料来源广,涉及教材、地图册、网络以及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注重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