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前途,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旧唯物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抽象的自然,唯心主义把人与世界还原为绝对精神或先验意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两极对立,但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缺点就是二者都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从其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来说,作为西方世界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二者都是西方古典哲学终结的产物,同时二者又在相同的历史时代演变发展,它们之间既有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的同一性,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以唯物主义为立场、以实践观点为核心、以无产阶级为其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产生的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着最为本质的区别。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1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1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观点。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1.21 社会运动的基本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22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地位)的原因是:(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着;(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31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①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生物的感觉和心理;③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①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1.32 意识的本质:自然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有机方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没有人脑不可能阐释意识,有人脑也不一定有意识,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来源。

社会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2.个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3.意识的创造性。

1.33 意识的结构: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1)知:主要指认识(2)情:情感,感受或评价(3)意:意志2.从意识的自觉程度看,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

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总和,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意识活动。

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的,有一定的目的控制,并用言辞表达的意识活动。

3.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又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4.从意识的指向性看,意识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1.34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能动创造性(3)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1.35 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1.36 思维过程信息化的五个步骤:1.信息的输入与接收;2.信息的存储与记忆;3.信息的运算或分析;4.信息的控制;5.信息的输出。

1.37“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1)无意识的机械、物理过程(2)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3)没有能动创造能力(4)模拟不是思维本身1.41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多与一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人类学证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着物质统一性,人本身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物质生产。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起源,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结果。

物质世界本身具有多样性,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共同的演化机制和共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同源性是辩证统一的,离开了同源性,多样性就失去了基础和根据;离开了多样性,也就不存在同源性。

同源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这种多样性的统一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产物。

1.42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高级与低级的关系)物质形态的层次以及新层次的产生表明物质形态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各有其特殊性,因而不能把各个层次、各个结构系统简单等同起来。

但是,从最低级的层次到最高级的层次,从最简单的结构到最复杂的结构,又存在着同构性,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有着相同性和相似性,它们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普遍证明。

同构性的特点: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结构)的共同特征。

3.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某种“力”的共同特征。

无限多样的、多层次的世界有其同源性和同构性,这表明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1.43 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不能归结为其中的某一形态或某一层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1.44 物质统一性的意义: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上,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45 “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因为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反映论和辩证法。

人们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物,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同时实事求是又是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辩证法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实事求是”所体现的世界统一性原理,是同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相结合的,是唯物辩证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人们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2.11 实践的两层含义:①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②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2.12 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13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2.14 实践的理性结构:①理性首先是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的理性。

②反映主题本身需要和意志的理性。

③评价理性。

体现了反应客观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

2.15 实践的社会结构:12)特点:①连续性。

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某一历史时代的实践结构,是在过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过去实践的结果,又是后来实践活动的前提。

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实践的社会结构也具有不同性质。

2.16 社会分工在不同类型的实践之中。

社会分工构成了实践的社会结构。

2.21 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其三种基本要素为:(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物质基础(2(3)制和调节作用。

2.22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2.23 成为客体的条件:1.是否对人有用;2.人是否有能力使其成为客体。

2.24 客体的基本类型:1.自然形式的客体2.社会形式的客体3.精神形式的客体2.25 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实践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