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程控制系统第2章 工业过程数学模型

过程控制系统第2章 工业过程数学模型

过程动态数学模型的用途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用于各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二是用于工艺设计以及操作条件的分析和确定。
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应用与要求
被控过程数学模型的类型
非参量形式 用曲线或数据表格表示,如阶跃响
应曲线、脉冲响应曲线和频率特性曲线 参量形式
用数学方程来表示,如: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差分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 等。
G1,C,θ1i
G2,C2,θ2i
G2,C2,θ2o
G1,C1,θ1o
图 2-1 无相变的换热器
2.1.1机理建模(续)
原始的基本方程式是热量平衡式(热损失忽略不计)和传热速率式,
分别是:
Q=G1C1(θ1o-θ1i) =G2C2(θ2i-θ2o) (2-1)
Q=KF(θ2i+θ2o-θ1i -θ1o)/2
解析法建模的一般步骤:
1.明确过程的输出变量、输入变量和 其他中间变量。
2.依据过程的内在机理和有关定理、 定律以及公式列写静态方程或动态方 程。
3.消去中间变量,求取输入、输出变 量的关系方程。
4.将其简化成控制要求的某种形式。
2.2.1 动态数学模型的作用和要求
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是表示输出向量(或变 量)与输入向量(或变量)间动态关系的数学 描述。从控制系统的角度来看,操纵变量和扰 动变量都属于输入变量,被控变量属于输出变 量。
2)如不经过输入/输出数据的验证,则近乎之纸上谈兵, 难以判断其正确性。
经验模型的优点和弱点与机理模型正好相反,特别是现 场测试,实施中有一定难处。
2.2工业过程动态数学模型概论
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 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求取过程动态数学模型有两类途径:
一是依据过程内在机理来推导,这就是过程动态学 的方法;
多级过程------控制过程有多个控制步, (相当与离散系统)
例:单输入—单输出的过程模型数学模型
线性时间连续模型(可用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表 示)
串接液位贮槽的数学模型
线性时间离散模型(可用差分方程或脉冲传递 函数表示)
2.3 工业过程动态机理模型
2.3.1 动态数学模型的一般列写方法

y a11u1 a12u1u2 a22u22
可改写成
机理建模也有两个弱点:
1)对于复杂的过程,人们对基本方程的某些参数不完全 掌握,例如,换热器的K值,由传热学书籍提供的公式可 能有±(10%-30%)的误差。又如,精馏塔这样已经研 究得比较透彻的设备,对塔板效率、塔板流体中的汽液 比值等参数,很难预先精确估计。
例如,各种加热炉、锅炉、贮罐、化学反应器等。
2.数学模型: 指过程在各输入量的作用下,其相应输出量变化
的函数关系数学表达式。(或者说是反映被控过程 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描述。
3.过程通道: 输入量与输出量间的信号联系。
4.扰动通道: 扰动作用与被控量间的信号联系。
5.控制通道:控制作用与被控量间的信号联系
二是依据外部输入输出数据来求取,这就是过程辨 识和参数估计的方法。
当然,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
静态物料(或能量)平衡关系-----单位时间内进入被控过程的物料(或能 量)等于单位时间内从被控过程流出的物料(或能量)。 动态物料(或能量)平衡关系-----单位时间内进入被控过程的物料(或能 量)减去单位时间内从被控过程流出的物料(或能量)等于被控过程内物 料(或能量)贮存量的变化率。
对线性系统来说,设

y=a0+a1u1+a2u2+…+amum
由于已有很多组 y 与 (u1,u2,…,um)的数据,要设
法求取各系数 a0,a1, …,am 。不难看出,要求解这些ai
值,至少需要(m+1)组数据。因为每组测量值都含有若
干误差,所以为了提高模型的精确度,数据的组数应该多
在建立过程动态数学模型时,输出变量y与输入变量u可 用三种不同形式,即可绝对值Y和U表示,用增量⊿Y和 ⊿U表示,用无因次形式的y和u表示。
在控制理论中,增量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它 不仅便于把原来非线性的系统线性化,而且通 过坐标的移动,把工作点作为原点,使输出输 入关系更加清晰,且便于运算;另外,在控制 理论中普遍应用的传递函数,就是在初始条件 为零的条件下定义的,采用增量形式可以方便 地求得传递函数。
得多。线性回归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其目标是使目标函

J=∑(y-a0-a1u1-…)2为最小。 有时候,是否所有这些自变量都对y起作用,难以肯定,
此时可以用数学方法检验各个自变量对y影响的显著性,也 可以把某个或某些系数ai置0,从结果进行比较。
回归的结果能否另人满意,可以衡量数据的拟合误差,也可以 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如F检验和复相关系数分析等。
《过程控制系统》
引言
在过程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过程的数学模型是极其 重要的基础资料。
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对生产工艺过程的 了解和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
一. 研究并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
1.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和整定调节器参数。 前馈控制 最优控制 参数整定
2.进行仿真试验研究。 计算机计算 分析 节省成本 加快进度
6.扰动:内扰动--调节器的输出量q(t);对质量指标起决定作用
外扰动--其余非控制的输入量;
也有很大影响
重要概念
第2章工业过程数学模型
过程特性的数学描述称为过程的数学模型。
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过程的数学模型 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
过程的特性可从稳态和动态两方面来考察,前 者指的是过程在输入和输出变量达到平稳状态 下的行为,后者指的是输出变量和状态变量在 输入影响下的变化过程的情况。可以认为,动 态特性是在稳态特性基础上的发展,稳态特性 是动态特性达到平稳状态的特例。
这一过程的输出变量是 和 ,而输入变量有3个, 即输入变量 ,贮槽Ⅰ的流出阀开度和贮槽Ⅱ的流 出阀开度。
在上式中, 是输出变量 和 及贮槽Ⅰ流出阀开度 的函数。作为最初步近似,可以认为
与(( )成正比,与流出阀阻力 (它取决于流 出阀的开度)成反比。如 取合适单位,可以认为
类似的, 是输出变量 数(其阻力为 )。
模型的建立途径可分机理建模与实验测试两大 类,也可将两者结合起来。
机理建模也有两个弱点:
1)对于复杂的过程,人们对基本方程的某些参数不完全 掌握,例如,换热器的K值,由传热学书籍提供的公式可 能有±(10%-30%)的误差。又如,精馏塔这样已经研 究得比较透彻的设备,对塔板效率、塔板流体中的汽液 比值等参数,很难预先精确估计。
间变量,如有的话,也须消去。
2.1.2经验模型
进行测试。理论上有很多实验设计方法,如正交设计等。在实施 上可能会遇到选取变化区域困难。有一种解决办法是吸收调优操 作的经验,即逐步向更好的操作点移动,这样有可能一举两得, 既扩大了测试的区间,又改进了工艺操作。测试中要确定稳态是 否真正建立 。
把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或神经网络建模。
自衡过程
Q0
泵 Q1 无自衡过程
单容对象建模
介质经过阀门1不断流入储槽储,槽内的介质通过 阀门2不断流出,储槽的截面积为A。工艺上要 求储槽内的液位h保持一定数值。如果阀门2 的开度不变,阀门1的开度变化就会引起液位
的波动。这时对象的输入变量是Qi,输出变量 是液位h。
以下研究所示对象
的动特性,设各量
从机理出发,用理论的方法得到过程动态数学模 型,其主要依据是物料平衡和能量平衡关系式 :
单位时间内进入系统的物料量(或能量)-单位时间内 由系统流出的物料量(或能量)=系统内物料(或能量) 蓄藏量的变化率
为了找到输出变量y与输入变量u之间的关系,必须设法 消除原始微分方程中的中间变量,常常要用到相平衡关 系式,用到传热、传质及化学反应速率关系式等。
(2-2)
(为了简化,采用算术平均值)
式中Q为单位时间传热量,K为传热系数,F为传热面积,G1和G2是 流体1和2的质量流量,C1和C2为相应的热容,θ 为温度,下标1、 2表示流体1和2,i和o表示流入和流出。
这里有四个输入变量,即G1、G2、θ 1i和θ 2i,两个输出变量,即 θ 1o和θ 2o。如果θ 1o是被控温度,是需要研究的输出变量,则为 了考察各个输入变量对它的影响,须把式(2-1)和(2-2)联立 求解,为此,须把另一个输出变量θ 2o消去。在本例中没有什么中
这里又分两类:
一是求输入变量作小范围变化的影响,通常采 用增量化处理方法;
二是求输入变量作大范围变化时的影响,这通 常需要逐步求解,如采用数值方法或试差方法, 则与仿真求解无甚区别了。
2.1.1机理建模(续)
现以两侧流体都不起相变化的换热器(见图2-1)作 为例子,讨论输入变量作小范围变化的情况。
自衡过程:在扰动作用下,平衡状态被 破坏后,无需人员操作或者仪表的干预,
o
(a)
y(t)
t
依靠自身能力能够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a)(b)
无自衡过程:被控过程在扰动的作用下,
o
(b)
t
其平衡状态被破坏后,若无人员操作或
y(t)
者仪表干预,依靠自身的能力不能重新
恢复平衡的过程。(c)
o
(c)
t
Q0
Q1
定义如下: Qi 输入水流量 Qi0 输入稳态水流量 △ Qi输入水流量对 它的稳态值的微小增量; Qo 输出水流量 Qo0 输出稳态水流量 △ Qo输出水流量对 它的稳态值的微小增量; h为稳态水位: △ h 水位对它稳态值的微小增量 A水槽横断面积
2.3.2 串接液位贮槽的数学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