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2-20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3894【方药歌诀】芍药甘草能舒筋,筋脉疼痛或挛急,酸甘养阴能益肝,胃阴不足更相宜。
【学用导读】运用芍药甘草汤,一要重视因病证变化而调整方药用量,二要重视随证加味用药。
【中医辨证】气血不足筋急证:筋脉拘急,肌肉疼痛或跳动,筋脉或关节屈伸不利,或关节活动疼痛,两目干涩,手足心热,或倦怠乏力,舌红,脉细弱。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芍药甘草汤,以主治气血不足筋急证为基础方,以主治胃气阴虚证(胃脘隐痛,或挛急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饮食不佳,纳谷无味,舌红,少苔,脉细或弦细)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气血亏虚,经筋脉络挛急,以此而演变为气血不足筋急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筋脉拘急,或肌肉疼痛,或胃脘隐痛,舌质红,苔薄,脉细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胃痉挛,慢性肝炎,过敏性肠炎,肠粘连,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芍药甘草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血管及神经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芍药甘草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临证选用芍药甘草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1、运动、神经疾病:不宁腿综合征,腓肠肌痉挛,颜面抽搐痉挛,脑中风后肢体痉挛,先天性或萎缩性肌强直等。
2、血管及血液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平滑肌痉挛,血小板减少性或过敏性紫癜等。
3、呼吸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4、泌尿疾病:特发性肾出血,慢性肾盂肾炎等。
5、骨伤疾病:关节损伤,骨质增生,骨头炎,腰扭伤等。
6、妇科疾病:急性乳腺炎,慢性盆腔炎,急性附件炎等。
7、其他疾病:荨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睾酮血症,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等。
【中医治法】益气养血舒筋。
【方药西用】具有对胃酸分泌呈双向调节、抑制胃排空、抑制肠管收缩、解痉、镇痛、降低血中睾酮浓度、改善排卵状态、抗炎、保护肠胃黏膜组胺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中PGE2、PGF2a及6-ketoPGF1a的生成释放、抗肿瘤等作用。
【处方用药】芍药四两(12g)甘草炙,四两(12g)随证加减用药:若阴虚者,加麦冬、石斛,以滋补阴津;若脘腹疼痛者,加石斛、延胡索、川楝子,以益阴行气活血;若大便干者,加生地、玄参,以滋阴通便等。
【煎服方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方证研究】气血虚不能滋养筋脉,则筋脉拘急,或肌肉疼痛,或跳动,筋脉或关节屈伸不利,或关节活动疼痛;气血虚不能上荣,则两目干涩;阴虚生热,则手足心热;舌红,脉细均为气血虚之征。
其治当益气养血舒筋。
方中芍药补血益营,养阴柔筋。
甘草益气和中,缓急舒筋。
方药酸甘化阴而养血,柔筋缓急而舒筋,善治筋脉拘急挛紧。
【使用禁忌】湿热肆虐证,慎用本方。
手指拘紧经方芍药甘草汤案例作者:王付发布时间:2012-02-20 新闻来源:浏览次数:741 夏某,女,50岁。
2年来经常手指拘急,近因手指拘急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手指拘紧,握固无力,轻微盗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变化。
辨气血不足筋急证,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30g,炙甘草30g,黄芪15g,牡蛎15g,川芎12g。
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诊:用手指拘紧未发作,又以前方治疗12剂,诸证悉除。
用方点拨:根据手指拘紧,轻微盗汗辨为阴血虚,再根据两手握固无力,舌淡红辨为气虚,以此选用并重用芍药甘草汤益气养血舒筋,加黄芪益气固表,牡蛎敛阴益阴,川芎行气理血。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补血药当归熟地黄各论>>第二十五章补虚药>>第三節补血药以滋养营血,纠正营血亏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常用治血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血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物的药性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能补肝养心或益脾,而以滋生血液为主,有的还兼能滋养肝肾。
适应范围主要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爪苍白,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月经愆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脉细弱等证。
配伍方法应用时,如兼见气虚者,要配伍补气药,使气旺以生血;兼见阴虚者,要配伍补阴药,或选用补血而又兼能补阴的阿胶,熟地黄,桑椹之类。
同时,还应适当配伍健运脾胃药。
使用注意补血药多滋腻粘滞,妨碍运化。
故凡湿滞脾胃,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应慎用。
必要时,可配伍健脾消食药,以助运化。
本类药物均具有补血的功效。
所谓补血,即滋养营血以纠正营血亏虚的病理偏向的治疗作用。
该功效主治血虚证。
血虚证的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舌质较淡,脉细或细数无力。
血虚证又包括有多种具体证型。
不同证型因所涉及的脏腑不同,还有其特殊表现。
血虚心失所养者:因心动不安,可见心悸、怔忡;心神不宁,可见心烦、失眠、健忘。
血虚肝失所养者:因血不能上荣头面,可见眩晕,耳鸣;目失所养,可见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成雀盲;筋脉失养,可见肢体麻木、拘急、震颤;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可见月经愆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
本类药物分别兼有滋肾养肝,滋阴润肺,补益心脾之气等功效者,还可用治肝肾阴虚证,阴虚肺燥证或心脾气虚证;尤宜于阴血俱虚或气血不足之证。
本类药物的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个别药物性微寒。
其中能活血祛瘀者,可有辛味;能敛汗者可有酸味。
因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补血药主要归心、肝二经。
有的药兼能滋肾、润肺、益脾,分别可归肾、肺、脾经。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不同的血虚证时,除应结合其兼有功效综合考虑外,其用于血虚心失所养之证,还常与养心安神的药物同用,以安其心神,促进心之功能恢复正常。
用于血虚肝失所养之证,常分别配伍能平肝、明目、通络、息风、调经的药物,标本兼顾以促进肝经功能的恢复。
如兼阴虚、气虚者,宜选用或配伍能补阴、补气的药物。
兼能养阴的补血药,有一定滋腻性,可能妨碍脾胃运化,湿滞脾胃,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应慎用。
必要时,可配伍健脾消食药,以助运化。
补血药的基本功效,就是补血,有时候称为养血,补血也就是养血。
主治的证就是血虚证,血虚证涉及的脏腑,主要就是两个脏腑,一个是心,一个是肝。
脾统血属于脾气虚的范畴为主,所以一般辨证当中没有脾血虚。
那么血虚的共同表现,一般就是面色萎黄,或者面色苍白,舌质比较澹,脉细弱无力这样基本的症状。
心血虚,主要联繫心主神志的,所以除了面色白,面色萎黄。
因为心其华在面,舌质澹白本身也与心有关;另外它出现了心悸、失眠、健忘,这样的一些症状可能更主要一些。
另外就是肝血虚,肝藏血,那么肝血虚,可以出现血不能够充养清窍,这个眩晕、头昏、耳鸣或者这个视力降低、视物昏花,肝开窍于目。
另外肝的藏血功能和妇科病关係很密切,妇女以肝为天,因为肝血虚了,这个月经后期量少,颜色比较澹,成为血虚的这种月经失调或者不孕等等。
另外也可能引起比如说爪甲苍白,或者肢体失掉了血的充养、麻木这样的一些症状,都会出现,所以是比较多的。
但是这个心血虚和肝血虚,在临床上往往很难截然划分,所以我们一般在讲补血药的时候不分,没有分什么是补肝血的,什么补心血的,笼统地就是补血,治疗的就是血虚证,但是我们知道,这个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肝的生理功能失调。
更重要的一点的是:在中医学当中的血,既是一个物质的概念,更是一个功能的概念,所以它和这个西医学当中的血基本上是一个物质的概念,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我们所说的血虚证,更主要的是通过心、肝的功能失调来诊断的,不是对血这种物质进行具体的测定,测定它的数量和品质是不是低下了,它和这个西医学不一样,所以说这个血虚证和西医的贫血,不能划等号,那是完全对血液本身,它的品质和数量进行具体的测定以后,诊断的一种病名。
中医的血虚证,完全是通过心、肝的生理功能失调,这样的一些见症,最终来诊断的。
所以这个血虚,不一定是血液本身量或质的低下或者不足,更多的是功能的异常,比如说我们说肝血虚,不能充养上窍,这个视力降低了,可能到医院去检查的时候,没有贫血,血液完全正常,但按照中医的理论,它可以诊断为血虚证,所以这个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是这个血虚在中医学当中,它主要是靠生理功能的异常来确诊,是因为中医的血,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概念,更主要的是一个功能的概念,这一点是学好这个补血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关于这个补血药的性能,第一药性,没有规律性,因为血虚可以偏寒,也可以偏热,那么补血药,它也是有偏温的,有偏寒的,也有平性的,就是我们在这一节裡面,本身这个补血药典型的不多,就那么四、五味药,那么这药性互相都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是偏温的多一点,所以主要偏温,这个是一个小小的规律,这是药性。
药味都是甘味,甘能补,这是统一的。
再根据兼有功效,比如说有的还能活血化瘀,可能有辛味,有的可能有一定的涩性,收涩的性质,或者收敛的倾向,可以还有酸涩味,这是兼有的功效所决定了的药味。
归经,就是心、肝二经,心主血脉,肝藏血,凡是与血分有关的药物,比如说凉血药、止血药、活血药,这裡的补血药,与血分有关的这些类型的药,它归经,基本上都是心肝二经,所以这个归经比较有规律性。
配伍,一个是可以根据气血阴阳的关係,气旺可以生血,血虚证经常配伍补气药,有时候还可以以这个补气药为主要的药物,阴、血互相影响,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这个补血药有时候常常和补阴的药可以配伍在一起,当然血虚偏寒的,也可以加一点温阳的药,有利于营血的新生。
补阳药当中,本身有的药就是补血药,比如说鹿茸或者像紫河车这一类,都是比较典型的补血药,所以它也可以和补阳的药配伍在一起。
另外根据血虚出现了心神不安,那么配伍安神的药,血虚出现了月经不调,配伍调经的药,血虚如果出现了视力降低,可以配伍明目的药,等等,所以它能够和很多类的药配伍在一起。
补血的药,一般都比较滋腻,所以要注意不要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有的需要炮製,有的需要在服用的时候,加一点健脾或者行气的药,防止它的滋腻的性质。
====================================================================================== ======当归【出处】------《神农本草经》【来源】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根。
主产于甘肃,陕西、四川等地亦产。
甘肃岷县(秦州)的当归产量大,质量好,习称“秦归”。
秋末采挖。
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
切薄片,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归经】甘、辛,温。
归肝、心、大肠经。
【药性说明】当归甘温质润以补血,辛温气香以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益,善和血分,有“血中之圣药”的美称。
凡血虚及血瘀所致诸证,均为适宜。
【功效】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通便。
【应用】1.用于血虚证。
本品为补血要药,适用于血虚诸证;又能活血,对血虚血滞之证有兼顾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