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1)

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1)

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调查分析
成都医学院07级检验本科2班徐辰
[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态度。

方法:对不同大学,不同专业共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医学生和非医学生进行对比调查。

结果:对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差异,在不同情况下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存在差异。

结论:大学生总体认知水平较高,医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占优势,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总体宽容。

应利用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与态度,进一步做好宣传和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

[关键词] 艾滋病;大学生;认知;态度
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

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

目前没有可以治愈的药物,但可以预防。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

截止2007年12月,全球估计共有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近10年来,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普遍提高,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及死亡有所下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疗法——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普及率提高四成多。

但儿童与青少年已经成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群体,全球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低龄化的趋势。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提供的报告,截止2007年底,全球33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不到15岁的儿童及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分别为250万和1000万。

在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儿童感染人数占全世界的90% 。

据统计,现阶段艾滋病病毒筛查年龄范围以从数年前的25岁至27岁提前至19岁到22岁。

在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却在激增。

中国目前抗“艾”形势仍然很严峻。

而中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也呈低龄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大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也应该在性健康和艾滋病等问题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而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医学生,应为其自身专业的特点,更应承担更多的防治艾滋病的责任。

今年暑假,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进行了一项名为“大学生对艾
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的调查”的实践活动。

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
1.2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共11个选择题。

整个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6题,是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有对三大传播(血液,性,母婴)途径的考察,也有对一些非传播途径的考察。

第二部分共5题,对大学生针对艾滋病的态度进行采样调查。

1.3调查方法
利用网络BBS及相关论坛区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并将所收集的有效数据资料用Excel进行录入和相关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到66份有效回复,其中医学生答卷16分,占总体的24.24% 。

2.2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2.2.1总体认知情况
通过对所有答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总体上较好,见表1,6道题目的正答率分别为81.82%、68.18%、89.39%、96.97%、100.00%、80.30% 。

绝大部份题目的认知水平达到了80%以上。

但在第二题,“蚊虫叮咬是否能传播艾滋病”这一题中,很多人选了错误的答案,正答率不足70%,可见调查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方面仍然存在误区。

2.2.2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医学生在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方面并不令人乐观,甚至在有些问题的认识方面与非医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如表二所示,在第3题“与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共餐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的问题上的正答率上,医学生的正答率75.00%与非医学生94.00%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普遍正答率较低的第2题,医学生的正答率为75.00%比非医学生的正答率66.00%要高。

2.3 对艾滋病态度的相关态度的调查情况
2.3.1 总体上来看,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人抱有宽容理解的态度。

对一些限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人身权利的做法多数持一种不支持的态度。

如表3
表3.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态度的调查
但在“应该在就业/工作提升方面限制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机会”这个问题上呈一种相对平均的分布。

“如果在您的生活的地区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您主张”一题中,有65.15%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公开谈论但暗中防治的态度;有27.27%的人采取公开谈论这个问题并加大防治力度的态度;另外的少部分人选择了无所谓或是不知道怎么办的态度。

2.3.2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于艾滋病态度的比较
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态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在“应该在就业/工作提升方面限制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机会”方面,医学生同意的人数比例(43.75%)多于不同意的人数比例(37.5%),且与非医学生的22.00%和70.00%存在很大差距。

“学校有权拒绝父母和亲属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儿童到校上课”方面,非医学生不同意的比例占到了90.00%而医学生却相对较低,占到68.75% 。

见表4、表5`
3 讨论
3.1 现象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总体比较高,对艾滋病的一些传播途径的掌握方面较好,但在一些非传播途径仍存在误区。

同时调查表明作为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医学生,理应在艾滋病知识的了解认知方面具有优势。

但调查结果却表明医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方面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相反在某些方面认识程度反而较非医学生低。

这应该引起反思,医学生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医学生没有学以至用和对医学生健康教育的相对忽视是重要方面。

在对于艾滋病态度的调查中,大学生大多表现出宽容与不歧视的态度。

这对于形成一种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关爱的社会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树立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对稳定社会,加强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艾滋病目前不可治愈,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对于艾滋病的预防来说,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则更为重要。

调查中发现,医学生在有些方面的观点和非医学生有差别。

通过深入的交流,发现大部分并不主张歧视,被调查者不仅从艾滋病人的角度考虑,也从社会其他成员的角度考虑。

认为适当地在某些方面对艾滋病人行为进行限制和管理,可以更好的减少社会其他成员的恐惧心理和减少患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3.2 对策
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程度总体较高,对艾滋病也大多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这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艾滋病预防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调查发现单纯的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的分散式的干预形式效果不如讲座、视频、问题讨论等综合干预的方法。

可见通过多种渠道,多媒体的宣传方式对提高预防干预的效果是有很多的帮助。

而在大学生中进行适当的讲座,讨论,健康教育的讲座不仅可以增加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对待艾滋病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和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降低大学生群体艾滋病感染率。

只有干预活动全面、有效、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达到防控艾滋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伟昌,贺莉萍,彭飞,等.湖北省某地对不同人群对艾滋病认知及态度调查[J].湘南学院学报,2004,6 (4):41-42
[2]杨吟,陈利,陈媛玲,等.2005-2006年昆明市居民爱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的调查分析[J]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6):626-628
[3]黄开华,阎建平,吴水新,等.龙岩市社区大众人群不同干预形式普及艾滋病知识效果评价[J] .医学动物防制,2008 ,24 (6):412-414
附件一:
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对艾滋病态度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艾滋病知识调查
1.一个看似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吗?
A.是
B.否
C.不知道
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
A.是
B.否
C.不知道
3.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餐会感染艾滋病吗?
A.是
B.否
C.不知道
4. 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
A.是
B.否
C.不知道
5.与艾滋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是否能传播艾滋病?
A.是
B.否
C.不知道
6.与艾滋病毒感染者礼节性接吻是否会的感染艾滋病?
A.是
B.否
C.不知道
第二部分,对艾滋病态度的调查
1.只有道德败坏的人才会得艾滋病
A.同意
B.不同意
C.不知道
2.应该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与健康人群隔离
A.同意
B.不同意
C.不知道
3.应该在就业/工作提升方面限制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机会
A.同意
B.不同意
C.不知道
4.学校有权拒绝父母和亲属感染了艾滋病毒的儿童到校上课
A.同意
B.不同意
C.不知道
5.如果在您的生活的地区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您主张
(只选一项)A.公开谈论这个问题并加大防治力度B.不公开谈论但暗中开展防治C.无所谓D.不知道怎么办
附件二:
被调查者的回复情况表
(前加“★”代表该被调查者为医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