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用追问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通过多种探究方式,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神态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爱心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爱心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题,揭示文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穷人》,《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初读小说,我们总喜欢带着好奇心去追问。
故事开始以后,接下来会怎样?然后呢?最后呢?请大家带着这些追问,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的妻子桑娜发现自己的邻居死了,于是便把邻居的孩子收养回了家。
她害怕收养这两个孩子会被丈夫责骂,结果发现丈夫的心和自己是一样的,他们最后收养了这两个孩子的故事。
)2.用追问的方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会帮助我们梳理小说的情节,从而把握住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在读这篇文章,你的心始终被谁牵挂着,被谁感动着?4.接下来让我们置身在狂风怒号的海边,走进那间渔家的小屋,也走进桑娜的内心。
三、再读小说,带着探究心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一)通过环境描写,探究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1.初读环境描写,了解顺序师生接读课文,这是一段什么描写?(环境描写)对,除情节和人物外,环境是小说的第三要素。
说到环境描写,我们并不陌生,你看,《草船借箭》中的大雾,成就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透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花海,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至高境界。
那《穷人》中的环境描写,我们又能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呢?2.再读环境描写,勾画词语让我们再看第一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小屋里、大海上到底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这段话,勾出有关环境的词语。
学生汇报够花的词语,教师纠正读音:汹涌澎湃的“湃”是正音,不好读,再读一次。
3.又读环境描写,探究心理孩子们,我们读到了小屋里大海上的景象。
你还读出了什么?预设1:我读到了环境的恶劣,以及桑娜和渔夫对生活的热爱。
预设2:还有渔夫的艰辛和桑娜关心渔夫的心理。
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了她对渔夫的关心?(心惊肉跳,写出了桑娜对渔夫的关心。
)4.过渡语:说得真好,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听到狂风的怒吼和波涛的轰鸣,桑娜感到心惊肉跳。
那当桑娜面对这些环境的时候,她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不同的环境会不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呢?预设1:放松而平静的心平气和,焦急而又忐忑不安的。
担心害怕,紧张、焦急、害怕、忐忑。
预设2:我认为在第三处小屋里,当桑娜看到家里是这样温馨的时候,她心里得到一丝安慰,所以是温暖的。
预设3:我觉得还表达出了桑娜对生活的热爱。
过渡语:都在写大海上的环境,为什么桑娜的内心在这儿是焦急、忐忑不安,在这儿却是心惊肉跳呢?预设:焦急是因为她的丈夫在外面捕鱼,她对丈夫很担忧。
5.过渡语:是的,此时丈夫还在大海上生死未,所以,大海上的景象直接影响到了桑娜的内心。
我们来看一下,比如,大海上的风——寒风呼啸,狂风怒吼,都在写风,有没有区别?呼啸,怒吼,有区别吗?正因为这儿是寒风呼啸,所以桑娜的内心是——(焦急、忐忑不安)。
正因为这儿是狂风怒吼,所以她此时内心是——(心惊肉跳)。
词语细微的差别,也能展现出桑娜内心的不同。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桑娜?(爱丈夫、爱孩子、爱生活)。
6.那咱们看看桑娜的内心,又发现了什么?当桑娜看到小屋里面的温暖和舒适,她对自己非常认可。
可看到屋外的环境,她又表现出对丈夫非常关心和急切的心情。
她内心是跌宕起伏的。
跌宕起伏的原因是面对着不同的环境。
也就是不一样的环境可以给人的内心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环境描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
原来还可以——(映照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7.男女分读环境描写,感受形象。
托尔斯泰起伏变化着写,那我们也来起伏变化着读。
女生读小屋里,男生读大海上。
这篇文章中还有这样的描写么?谁来说说?海面上什么……,卷着……。
(担心、忧虑)门突然……,(放心,一个牵挂着的丈夫的心终于落下来)四、通过心理描写,探究桑娜矛盾坚定的内心1.请你们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有关桑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思考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2.学生默读,找到相关句子。
预设:(读文)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已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
没什么可抱怨的。
3.这是一种内心的独白,你感受到了什么?(桑娜一家虽然贫穷,但她不抱怨)4.学习“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一种直接描述的心理活动。
为什么非这样不可?5.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如果桑娜把这个两个孩子抱过来,会——孩子没有父母看管,很快就会死掉,因为没有食物来源。
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过来,会——生活会更加艰难,也许会过不下去,但也许会熬下去。
桑娜想:与其——,不如——6.学习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段落——第九自然段。
过渡语:当描写的心理活动特别复杂,像是在和自己对话一样,可以把心里的想法用引号标注出来。
这一段是通过就是心里对话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作者用了哪个词来表现安娜的心理活动?(忐忑不安)忐忑不安是什么意思?对,心神不定的样子。
那桑娜的内心是什么的忐忑不安?桑娜的内心有……预设:桑娜的内心有自责,家里这么穷,还把别人的孩子抱来,以后日子怎么过。
7.结合语境,学习桑娜的心理活动课件出示句子: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过渡语:桑娜的内心有担心,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这么穷,还把别人的孩子抱来,以后日子怎么过。
桑娜的内心有害怕,害怕丈夫会打他,不经过他同意就这样自作主张。
但最终桑娜的内心是怎样的?(坚定)为什么会如此坚定?预设: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预设:因为桑娜内心是善良的,她的善良会驱使着她去收养并抚养这两个孩子。
过渡语: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
还有没有坚定的理由?作为一个母亲他不可能看着两个孩子活活饿死冻死。
8.学习桑娜身上的品质这个母亲,不但爱自己的孩子,她还爱别人的孩子,这位母亲如此的贫穷,却又如此的——(善良);如此的——(高尚);如此的——(无私);如此的——(伟大)。
9.指导朗读师范读。
孩子们,能读出桑娜的矛盾和坚定吗?标点符号也是语言,你把叹号、句号读得很好,但是还没有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一个个省略号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桑娜内心的忐忑不安,听我读读。
指导学生朗读。
你们也像老师一样读读,把标点里的意思也读出来。
(二)在引读中感受内心“忐忑不安”无论是那一个个省略号,还是那不定的混乱思绪,都在告诉我们桑娜抱回孩子以后的志忑不安。
就在这忐忑不安中,就在这反反复复的思考中,终于把丈夫等回来了。
五、揣摩渔夫内心,仿照说写1.当渔夫得知西蒙病死的消息后。
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
学生朗读课件出示的内容。
2.严肃和忧虑,这两个词语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他的心里一定会想到什么?为什么严肃?忧虑在哪里?3.这虽是一处神态描写,却反映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
渔夫的内心十分复杂,想到自己、妻子、孩子,想到了今后的生活。
我们借助“严肃”和“忧虑”两个词语展开想象,作者怎么不写下来呢?预设:写下来可能会重复。
预设:因为孩子是桑娜抱来的,桑娜的想法就具体写下来了。
桑娜思考的时间充分。
预设:一个魁梧黧黑的男子汉,如果把他的心理活动刻画的特别细腻,特别优柔寡断的话反而不符合他的形象。
是的虽然考虑了很多,但很快就拿定了主意。
过渡语:所以托尔斯泰表现的心理活动根据情节的需要,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
短短几句话就让我们到了渔夫和桑娜是同样的善良和高尚。
4.师总结:孩子们,环境描写映照人物内心,心理描写直击人物内心,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
这正是托尔斯泰表达的秘密,这正是托尔斯泰式的运笔的高超。
六、总结收获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了——是啊,两个淡黄色的小脑袋,两个孩子静静的沉浸在甜美的梦乡里。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刚刚去世,他们不知道渔夫和桑娜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收养了自己。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说: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
穷人生活虽然贫穷,却拥有太多的富人没有的善良,拥有美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才是富有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孩子们,你是那个幸福的人么,愿不管生活如何坎坷和艰辛,你都拥有爱和善。
这节课我们尝试去更深层次的读小说,直击小说人物的内心,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来读托尔斯泰,读穷人的背后的社会。
《穷人》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
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由于《穷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不容易一下子说清楚,提示学生先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桑娜的活动给课文分段,然后归纳段意,最后合并段意。
在阅读教学方面为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感受人物美好心灵。
将文中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作为体会人物美好心灵的关键,在品味中体会思想感情,在体会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并将桑娜复杂不安的心理活动及她与丈夫的对话,作为练习和指导朗读的重点。
《穷人》效果分析1、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
2、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
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
”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