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陈情表-理解性默写

《陈情表》情景默写1.《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 , 。

2.《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他孤独的长大成人。

3.《陈情表》用“ , ”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4.《陈情表》用“ , ”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5.《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6.《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 ”。

7.《陈情表》中作者用“ , ; , ”四句写出他的进退两难。

8.《陈情表》用“ , ”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9.《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四句是“, , , ”。

10.《陈情表》中李密用“ , ”写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11.《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 , ”。

12.《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

13.《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要求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1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 ”1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 ”。

16、李密《陈情表》中开头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来概括自己坎坷命运。

用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___ _____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

17、李密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 ” 18、陈情表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用“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 _、_______ ___”形容祖母垂危之状。

19、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

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

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

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______ 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 。

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 。

20、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______ _ __ _,______ ____。

” 21、《陈情表》中李密申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先自贬身份,说自己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的地位,对晋武帝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委婉得体,消除了晋武帝的疑惑。

23、文章结尾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24、李密形象表明自己是否应诏,进退两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 。

________ ____,________ _。

《论语》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 “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俗,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

3.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4.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5.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老子》 1.“上善若水”语出《老子》“ ,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老子说,“ ; ”,主要是依据他的朴素辩证理论,一般地讨论作为艺术美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如果变成了过分的感官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甚至会失去其审美价值,而成为一种事与愿违、伤害身心的精神负担和审美“灾害”。

3. “ , ”,推广 开来说,正是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不争”,所以才能达到“争”永远也达不到的境界——谁也不能和他争,谁也争不过他。

4.老子用“ , ”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 ,不足取的。

5.老子曾经说:“ , 。

” 意思是说,自己可以相信的、对自己真正有益的话不会好听,但阿谀奉承的好听话千万不可以相信。

” 《大学》 1.《大学》中提出“ , ”,说明从主掌最高政权的人到一般平民,一律都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为根本。

2.《大学》中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三句话是“ , , 。

” 《中庸》 1.《中庸》中论述达到"中和”后的思想境界的两句话是: , 2. , , , , 是《中庸》中关于治学的名句。

句中的五个“之”字指的都是学习对象 各种知识。

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细地向别人询问,缜密地进行思考,明确地分辨是非,踏踏实实地去践行。

《陈情表》情景默写参考答案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5、茕茕孑立,形影相吊6、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7、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8、至微至陋,过蒙拔擢9、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0、母孙二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1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13、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14、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16、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1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8、“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20、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2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2、“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23、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归去来兮辞》默写答案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3.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7.三径就荒,松菊犹存8.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9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10.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1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1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3.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1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15.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16.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17.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18.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19.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0.三径就荒,松菊犹存21.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2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24.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2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滕王阁序》默写答案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8.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9.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10.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11.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12.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

13.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1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5.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16.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17.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8.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19.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20.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重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21.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2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6.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