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土壤肥料学 教学课件
第九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土壤肥料学 教学课件
(一)植物的喜铵性和喜硝性
➢喜铵植物: ➢喜硝植物:
水稻、甘薯、马铃薯 大部分蔬菜,如黄瓜、 番茄、莴苣;甜菜、 烟草
19
(二)产生原因
1. 植物的遗传特性 2. 环境因素
❖介质反应:酸性:有利于硝的吸收 中性至微碱性:有利于铵的吸收
❖介质通气状况、土壤水分状况
20
五、作物氮素缺乏与过多症状
(一)缺氮症状
10~30%在根还原 70~90%运输到茎叶还原 小部分贮存在液胞内
10
2. 同化
NR,Mo
NiR,Fe、Mn
NO3- 根、叶细胞质 NO2- 根其它细胞器、 NH3
叶绿体
影响硝酸盐还原的因素:光照不足、温
度过低、施氮过多、微量元素缺乏、钾素不 足等
11
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WHO/ FAO ) 于1973年规定了人体摄入硝酸盐的限量 指标,硝酸盐(NO3-)的日允许量为3.6mg/kg (体重)。
≤1440 高度 允许熟食
4
≤3100 严重 不允许食用
降低植物体内硝酸盐含量的有效措施:选
用优良品种、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增加采前
光照、改善微量元素供应等。
13
(二)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与同化
1. 吸收 (1)机理:
①主动吸收
(Epstein,1972)
②接触脱质子
(Meng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1982)
膜外 NH4+
根据这一限量指标,假设成人体重60kg,日 食蔬菜0.5kg,则蔬菜硝酸盐含量的允许上限为 432mg/kg(鲜重)。
12
表 我国蔬菜硝酸盐污染程度的卫生评价标准 (沈明珠,1982) (mg/kg鲜重)
级别 硝酸盐含量 污染程度 参考卫生性
1
≤432
轻度 允许生食
2
≤785
中度 允许盐渍,熟食
3
我国土壤含氮量的地域性规律:
北 增加
西
长江
东 增加
南 增加
31
二、土壤中氮的形态
1. 有机氮 (>98%)
2. 无机氮
水溶性 速效氮源 <全氮的5% 水解性 缓效氮源 占50~70% 非水解性 难利用 占30~50% 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气态氮 等(1~2%) 通常指:铵态氮和硝态氮
矿化作用
有机氮
无机氮
固定作用
32
三、土壤中氮的转化
NH3
N2、NO、N2O
挥发损失 反硝化作用
有 机 质
矿化作用 生物固定
铵态氮
硝化作用 硝酸还原作用
硝态氮
生 物 固
定
有 机 氮
吸附固定
淋洗损失
吸附态铵或 固定态铵
水体中的 硝态氮
33
(一)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 1.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
第九章
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
1
第一节 作物的氮素营养
一、氮的含量、分布和种类
1、含量:除C H O外,N是作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 在作物体内的总含量为0.3%-5%。P189
♣影响因素 ♣植物种类: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 ♣品种:高产品种>低产品种 ♣器官:种子>叶>根>茎 ♣ 组织:幼嫩>成熟>衰老; 生长点>非生长点 ♣生长时期:苗期>旺长期>成熟期>衰老期 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
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2. 过程: 有机氮
异养微生物 水解酶
氨基酸
氨化微生物 水解、氧化、还原、转位
NH4+-N+有机酸
34
3. 发生条件:各种条件下均可发生
最适条件:温度为20~30oC, 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 土壤pH=7,C/N≤25:1
4. 结果:生成NH4+-N(有效化)
16
(三)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与同化
1. 尿素(酰胺态氮)
吸收:根、叶均能直接吸收
当介质中尿素浓度过高时,植物会出现受 害症状
同化: ①脲酶途径:尿素 脲酶 NH3
②非脲酶途径:直接同化
氨基酸
尿素 氨甲酰磷酸 瓜氨酸
精氨酸
17
2. 氨基态氮: 可直接吸收,效果因种类而异 P191
18
四、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营养特点
22
缺氮23
缺氮24
缺氮25
缺氮26
缺氮27
缺氮28
29
第二节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一、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及其含量 (一)来源
1. 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 2.动植物残体的归还 3. 生物固氮 4. 雷电降雨带来的NH4+-N和NO3--N
30
(二)含量
我国主要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多数在 0.5g/kg-1g/kg之间,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
首先在下部老叶出现症状 植株矮小,瘦弱,分蘖或分枝少 叶片转为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
茎叶基部或呈紫红色 早衰,产品品质差
21
(二)氮素过量危害
降低植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抗性差; 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 引起作物徒长、晚熟。 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
(三) 丰缺指标:
代谢产物:叶绿素质量分数、游离酰胺和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及比例。 化学诊断:表9-1、表9-2
6. 磷脂和生物碱也含氮
氮素通常被称为生命元素
8
三、作物对氮的吸收利用
吸收的形态
无机态:NH4+-N、NO3--N (主要) 有机态:酰胺、氨基酸、核酸 (少量) 等
大气中含氮(N2)78%。但除豆科 植物外,一般植物不能吸收利用
9
(一)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与同化 1. 吸收:植物主动吸收NO3--N
♫ 氮是含氮碱基的组分,碱基、戊糖又是 核酸成分,核酸含氮7% 。
♫ 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组成核蛋白,是一 切作物生命活动和遗传变异的基础 。
7
2. 氮是叶绿素的成分
♫ 叶绿体含蛋白质45~60%
3. 氮是酶的成分:酶本身是蛋白质
4. 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B1、B2、B6等
5. 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 :IAA、CK
H+
膜 膜内 ATPase
NH4+ H+
NH3
(2)特点:释放等量的H+,使介质pH值? 15
2. 同化
谷氨酰胺合成酶
NH3+谷氨酸+ATP
谷氨酰胺+ADP+Pi
谷铵酸合成酶
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2e-+2H+
2谷氨酸
谷氨酸+17酮酸
转氨酶 17种氨基酸
蛋白质 合成
3. 酰胺形成的意义(谷氨酰胺) ①贮存氨基;②解除氨毒;③参与代谢
4
2、分布:
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 生长点>非生长点
Why?
原因: 氮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强
5
3、种类
▪ 有机物:大量,主要是蛋白质、酶、核酸、 叶绿素、维生素、生物碱和激素等
▪ 无机盐:少量,主要是硝酸盐,极其微量 的氨(NH3和NH4+)
6
二、氮的生理功能
1、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
♫ 氮构成氨基酸,氨基酸构成蛋白质,蛋 白质含氮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