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发表时间:2011-12-23T09:03:40.847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杨宗人
[导读] 很多人认为高中生学习生物学只是记一记,做做题,就能很容易应付考试。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杨宗人
(新疆喀什疏附县第二中学,新疆疏附 84410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037-01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以前单一的生物学习方法已不适用,高中学生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学好生物。

关键词:高中生物;科学方法
很多人认为高中生学习生物学只是记一记,做做题,就能很容易应付考试。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学习生物,单靠死记是绝不可能学好的。

高中学生必须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学好生物。

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
对于教材中的概念不仅要能说出其内涵,还要清楚外延;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名词要能清楚的辨析。

概念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楚逻辑思维就是混乱的、含糊不清的,好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做判断和推理都是没有标准的,随心所欲的。

如:“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是指某物质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它往往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而“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而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的生物膜。

当细胞死亡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就不存在了,半透性也随之消失。

学生经常不能正确辨别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不能认识生物膜属于半透膜,生物膜具有半透性,但是半透膜不一定具有选择透过性。

又如“无丝分裂”和“二分裂”,“赤道板”和“细胞板”,“原生质、原生质体和原生质层”等众多概念,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都有困难,因而都要引导学生细细辨析。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例外。

生物规律与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有绝对规律,也有一般性的规律,即规律性的结论常有例外或不适用的情况。

如果忽视了生物规律的特殊性或存在的前提条件,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出题者往往会抓住学生的这一弱点,设置考题。

学生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上当”。

例如:有性生殖需要经过两性生殖配子的结合,形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但蜜蜂、蚂蚁等的雄性个体例外。

(由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孤雌生殖),这里的单性生殖也划为有性生殖。

所以我们在把握规律共性的同时,抓住规律的个性,以防运用生物规律时以偏概全。

如:(06年上海高考题)下列细胞中不进行有氧呼吸的是
A.神经细胞 .
B. 心肌细胞
C. 红细胞
D.小肠上皮细胞
此题涉及的细胞都是动物细胞,在我们学过的动物细胞模式图中学生了解到,动物细胞是线粒体的,然而在哺乳动物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并且缺少细胞器的。

然而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忽略这一点。

二、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复杂问题简单化。

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住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即: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核膜和核仁消失,到后期时,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而核膜和核仁出现,这样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

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二)抽象问题形象化。

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

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

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

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透彻理解课本中的图形。

三、把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

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

因此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

当然在学完这些这些知识后就要有意识的去比较总结规律,比如要鉴别某一细胞的分裂方式、所处时期及细胞名称,其鉴别方法有多种,可行的方法之一是“三看识别法”:
一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奇数,则细胞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那么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位偶数,则进行二看。

二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则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如果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则进行三看。

而细胞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判断依据主要是根据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能否把细胞中的染色体两两配对。

其中要注意,若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为染色单体分向细胞两极,则染色体两两配对时,在同一极的染色体范围内判断。

三看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若出现联会、四分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等现象,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如无
上述行为则为有丝分裂。

当然规律还有很多,这都需要学生在注意去发现和把握。

要真正把握规律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体会掌握。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

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

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

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应用生物学理论去理解、解释一些生产措施的道理,甚至要求提出解决某些生产问题的方案。

理论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实践,而现在考试中又加大了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学生需要在平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一)植物生理知识与作物栽培措施间的关系。

需要解释的农业生产措施:①“烧苗”是怎么回事?②中耕松土的作用;③密植为什么要合理?④何谓“轮种、间作、套种”?⑤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往往单位面积产量高?⑥温室大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何措施可能有助于增产?⑦城市绿篱为什么常修剪?(二)动物代谢、激素调节、生态学理论等与畜牧养殖业。

总之,只要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严格按照上述方法操作,生物成绩就必定会有突破性的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