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腐败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腐败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腐败的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腐败是权力的腐化,其实质为权力的变质和异化。

它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

本文从分析腐败内涵、危害及成因着手,论述了腐败产生的条件以及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权力腐败;成因;治理方略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尽管党中央一直将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多年来,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几成燎原之势,成为无法根除的一大顽症,反腐败已为整个社会以及公众深切地关注。

鉴于此,有必要对当前腐败及其成因作重新审视,以冀更好地对症下药,彻底根除这一社会恶瘤。

一、腐败的涵义及危害何谓腐败?就语义而言,是谓腐烂。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③中的腐败即为此义。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指一个社会像一个有机体那样腐烂、变质,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所谓腐败行为就是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员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利益冲突中以个人利益为首要选择,将公共权力或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以谋取个人私利,从而侵害公共利益和违反法律、党纪、政纪规定的行为。

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为:一是以权谋私。

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同内部人员勾结,以隐瞒、骗取、盗取为主要手段。

二是权财交易。

公共权力掌握者与利益追逐者之间达成合意,合谋寻找体制漏洞,通过掌权者的运作为利益者谋取利益,而由利益者支付掌权者财物。

具体的交易形式即包括支付金钱、礼物、不动产等实物,也包括金融资产、可以用金钱来定价的美色、服务等无形物。

一切腐败行为都是腐败分子之间或者腐败分子与利益者之间,以违法违规使用公共权力为手段,以各自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的合意与合作。

总体来说,腐败行为就是腐败分子与腐败参与者之间为实现以权谋私、权财交易的目的而实施的一系列互动行为。

腐败现象给一个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它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造成经济秩序的紊乱,破坏了经济建设,阻碍了经济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政府形象,败坏了政治的清正廉明;更有甚者,它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以致社会呈病态化,道德水准下降,是非正义感丧失。

社会为腐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当最初的腐败者没有成为社会的牺牲品,而是得利者的时候,趋利的欲望必然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腐败的行列当中;而打击不力在使越来越多特权者腐败的同时,也使得他们的胃口越来越大,腐败程度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逐利的恶性循环,到一定时候就会呈现爆发性普遍性。

正如英国学者保罗.哈里森指出的那样:行贿受贿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恶性肿瘤,它蚕食着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使国家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

改革即使通过了也很难实施。

腐败对于一个正在变革中的社会确实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能否抑制腐败,消除腐败现象,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而成了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关键④。

对于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

邓小平同志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⑤二、腐败产生的条件物有物理,人有人性。

只有掌握了物质的属性,认识了其变化的道理,我们人类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利用,使之极大地造福于我们。

因此,我们只有更好地审视腐败产生的条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预防腐败的产生。

笔者认为,腐败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人性的私欲;二是外因——特权;两者需同时具备。

私欲是每一个人都有的,除了死人和疯子,所以每个具备正常思维能力的人心中,都存在着一颗腐败的种子,但这颗东西具不具备发芽成长壮大的能力,就看有没有特权——不受制约的权力,只要有特权,它就具备这个能力,腐败所能到达的高度和特权不受制约的程度成正比,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相应程度的专制导致相应程度的腐败。

这是由人性的特点决定的——主要包括欲望的自私自利性、无穷性和惰性等。

人的自私自利性会使人产生权力服务于己的欲望——即腐败的动力。

欲望的无穷性会导致腐败没有尽头——是个无底洞,所以,只有权力跟不上欲望的膨胀,没有欲望跟不上权力的,这就是腐败程度和特权不受制约程度相应的原因所在。

惰性很容易使人屈服于腐败的诱惑,而抛弃道德和良知的制约,特别是当整个社会都腐败的时候,更是心安理得,而当腐败者成为这个社会的利益阶层时,出于趋利的欲望,世人便会纷纷攀附权力扑向腐败,而无所羞耻,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所以要靠道德和自律来反腐,等于穿着裤子放屁。

三、防治腐败的措施(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牢牢守住防腐拒变思想防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反腐倡廉的强大精神支柱。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的精神俘虏。

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就是要解决好思想入党的问题,而要真正做到思想入党,就必须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

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包含着具体的内容。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记使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百姓的贴心人。

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首先要加强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正是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因此,必须不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

其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干部队伍能否形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风气,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十分关键。

(二)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笼子”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

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

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

同时,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

完善和强化党内纪律监督。

党内纪律监督是在党的上下级之间、党员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纪律监督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进一步加强纪委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纪律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党内民主,强化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内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

(三)加强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探索防腐拒变长效机制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

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

一个国家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采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腐败的程度多么严重,建立国家廉政制度对于医治腐败仍具有普遍性意义。

这既是人类反腐败智慧的结晶,又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当前,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的内部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滋生腐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根治腐败,使腐败由“低风险、高回报”转变为“高风险、低回报”。

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

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

其次,要完善党内外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完善党的举报和申诉制度等。

最后,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完善与创新制度,逐步实现政府由“越位”、“缺位”、“错位”到“定位”、“到位”、“正位”的转变,从计划手段、行政手段调节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为主,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四)建立完备的法制,构筑防腐法律防线为反腐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要真正做到“三严”,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

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法制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反腐败实践的需要。

虽然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规章,但是这些法规、条例大多散见于宪法、刑法等法律之中,迄今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反腐败法律。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立法建设,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依法严肃惩治腐败。

以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要通过依法严肃查处腐败案件,严厉打击腐败分子,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发挥案件查处在预防和遏制腐败中的警示作用。

总之,要通过严格的法治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使腐败分子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

参考文献:[1]魏明铎:“抓住有利时机,坚决惩治腐败”载《反腐败纵横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陈孝兵:“近期关于反腐败问题研究述要”载《理论学刊》1994年,第1期;[3]卞悟:“公正、价值理性与反腐败”载《东方》1995年第6期[4]良朔:“我国当前腐败现象的存在根源和治理对策”载《中州学刊》1993年,第6期。

注释:①欧阳勇(1978-),男,江西樟树人,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②章倩(1983-),女,广东梅州人,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科长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④哈里森:《第三世界:艰难、曲折、希望》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3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