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摘要】榜样教育以及当代青年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与社会问题。

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即使经历社会挫折时也未曾断流。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历经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迁历程。

青年榜样的产生离不开群众、行政及舆论力量,更无法独立于彼时青年特有的价值观存在。

【关键词】青年榜样;榜样教育:价值观一、引言谁是你的榜样?答案五花八门,从国家领导人、行业带头人、当红明星到网络红人、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人给出“没有榜样”的回答。

“榜样”的涵义因频繁地使用为被泛化,有时甚至等同于“偶像”。

回想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习榜样,身边的优等生、历史名人、革命烈士等等,可以说榜样和榜样教育伴随我们成长,即使踏上工作岗位也未曾停止。

许多工作单位或地方会定期组织评比表彰活动,评选“标兵”、“先进典型”、“劳模”。

一方面,价值观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榜样态度的迥异,有人对“榜样”的价值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或持否定态度,比如认为见义勇为是多管闲事,刻苦学习是书呆子,乐于助人是别有所图,积极活跃是溜须拍马等等,还有人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态,认为被评为榜样的人理应吃苦受累。

另一方面,在有些评比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

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日前称,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许多评比表彰活动大搞形式主义,毫无含金量可言,这其中还可能掩盖了借此捞取政治资本谋取利益的黑幕。

因此,新时期榜样及榜样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阻止类似上述现象衍化成毒害国民思想、削弱社会凝聚力的严重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开始。

围绕这一议题,以“榜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1年载于相关核心期刊的文章大约有246篇。

通过粗略梳理发现,目前学界着重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榜样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主体与客体、规律、特征、作用等);榜样教育的价值研究;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研究;榜样教育的未来趋势研究。

这些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1)对象上,侧重于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较少涉及进入社会的青年;2)方法上,缺乏定量研究,只有少数文献运用抽样调查数据(例如,岳晓东、张亩桥,2000);3)分析角度上,多从经验与实践出发,理论视野较狭窄,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的比较借鉴,缺乏对榜样教育过程、规律、发展趋势的深入挖掘,缺乏把榜样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研究。

另外,对榜样教育的横向与纵向的深度分析有待加强;4)主客体研究上,侧重于家长和老师教育方式,忽略了他们所持价值观对受众的可能影响。

基于国内榜样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拟通过纵向视角,回顾建国以来榜样变迁,并锁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榜样,横向分析时代背景与榜样价值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和作用,以期推动榜样教育价值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本文将试图解答如下问题:建国以来出现了哪些青年榜样?具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出现的?在当下起着什么作用?二、理论解释:青年榜样目前,偶像与“榜样”间界限比较淡化,甚至有时两者互换使用。

但笔者认为两者间存在本质的差别,在榜样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加以区分。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经组织认定,公众舆论认可和公共传媒广泛传播,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意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值得公众效仿和学习的先进典型。

”(姜朝晖,2002),“榜样教育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温海玲,2008)。

而偶像本义为,泥塑木雕的人像、神像。

何小忠定义为:“偶像就是被特定个体(或群体)所认同、并受到极度尊敬、钦佩或及其欣赏、喜爱和向往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何小忠,2005)。

“偶像崇拜具有自发性、情感性和认同性等特点”(岳晓东,2004)。

得到认同的偶像与榜样都能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但是,榜样与偶像并不能等同。

偶像一般是个相当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人物形象,而榜样则相当现实化、世俗化、甚至功利化。

“偶像和榜样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化与现实化、浪漫化与理性化、绝对化与相对化的对立关系”(岳晓东,张亩桥,2000)。

但是,偶像与榜样无法截然分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缓冲区域,且有一定的重叠”。

本文所研究的榜样,不是偶像,不是虚拟的或被美化的角色,而是现实的、世俗的功利化的平凡人。

他们一般来自于组织评选,或媒体挖掘,或人民直接推举。

在榜样教育中,受教育者通过研习其先进事例,学习具体行为样式背后彰显的道德精神,通常这些精神蕴含着国家权威所宣扬的的主流价值观。

因此,榜样不是那些浪漫化或理想化的幻想,而是引导青年确立社会主义崇高理想和激励其艰苦奋斗的“看得见”、可模仿的“活教材”。

青年,综合国际与国内不同组织的界定,指18-45周岁的任何人。

根据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

很明显,青少年、青年与中年占据了绝大多数,相比尚未完全独立的青少年和体力精力开始下滑的中年,青年群体无疑是社会建设的绝对主力,决定着未来世界走向,关注他们的思想和生存状况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青年的生理成熟度、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与社会的关联度均有别于青少年、儿童。

因此,针对青年榜样进行研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三、纵向视角:历史变迁(一)青年榜样的变迁对于青年榜样历史变迁的阶段划分是依据不同历史时期重大事件划分的:第一,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第二,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致使新中国经历十年动乱,经济与文化发展遭遇重大挫折;第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返正,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补充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变化更多地影响改变着中国宏观环境和人民的思想观念,因此,又将改革开放阶段分为改革开放前期与21世纪。

青年榜样变迁历程如下:1.建国初期(1950-1965):英模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青年榜样多以英模形象出现。

建国之初,刚刚脱离战争苦难的新中国面临种种困难,社会各项工作百废待兴,全国各族人民响应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号召积极投身建国事业,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精神力量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有人称这个时期是榜样的“黄金时代”,因为每一个榜样的出现都可能造成全民性影响。

他们在道德上体现为政治服务的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这一时期涌现的青年榜样人物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民服务、刻苦钻研、大公无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不畏困难、爱岗敬业等,分布在领导干部、科学家、英雄和模范的事迹之中”(何芳,2006)。

这一时期青年榜样代表人物主要有:一是雷锋(1940-1962)。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1963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之题词,《雷锋日记》广为流传,掀起全国人民向雷锋学习的热潮,随后,将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干了好事,人们就会把他们喻做“活雷锋”。

二是王进喜(1923-1970)。

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

2.文革时期(1966-1978):政治典型这是一个给中国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狂热的年代。

文革时期领袖崇拜、个人崇拜被提高到了极致,每个人都以佩戴毛主席像章、背诵毛主席语录为荣,广大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前往“国家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到了文革中后期,林彪、江青等人操控掀起了“革命大批判”等运动,对大批老革命同志、国家干部、知识分子进行迫害。

此时的人民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高度同一,阶级斗争的触角伸展到各个领域和阶层。

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导致了全民的政治亢奋,催生了一些备受后世争议的“反潮流”人物为青年榜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一是张勇(1951-1970)。

1969年下乡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

1970年6月3日,在克尔伦河东岸,为救公社落水羊只,不幸遇难,年仅19岁。

10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新华社将张勇烈士的事迹发了通稿,在全国各大报纸刊出,使张勇成为继上海知青金训华之后又一个全国知识青年的典型。

二是张铁生。

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中交了白卷,并在试卷背后写一封信,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被江青等人称作“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英雄”并名噪全国。

3.改革开放(1978-2000):转型新人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青年榜样的树立逐渐回归理性与现实。

上世纪80年代,思潮涌动,举措迭出,改革理论和开放事业阔步前进与徘徊后退并存,是一个不断突破禁锢、青年思想解放的年代,知识重新得到重视。

大批知青返回城市,他们同国家一样面临重建的机遇与挑战,对未来充满希望。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进入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化社会结构的转型期,经济制度的变革引发观念的变革。

社会价值观念开始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注重享受转变。

90年代,改革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国企改制、下岗失业、下海经商等等,各种不平等社会现象开始凸显,发生在身边的种种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

当时许多人深信知识(即教育)改变命运,直到90年代末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向大众转型,“知识精英”时代结束,更多青年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弱势,获得较高社会地位。

另一方面,世俗化、大众化文化逐渐融入青年生活,青年榜样形象更加个性,既有舍己为人的平凡英雄,身残志坚的青年楷模,还有爱岗敬业的社会建设者等等。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一是张华。

1982年7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张华本人被授予烈士称号并成为全国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当时在全国大学生中还展开了一场围绕张华的激烈争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