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9 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护理

任务9 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技术护理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案【内科护理】
任务9 呼吸系统常用诊疗护理技术
一、动脉血气分析护理
【目的】
动脉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呼吸衰竭的性质和程度,是判断病人有无缺O2和CO2潴留的可靠方法。

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均有重要的意义。

【适应证】
1.各种疾病、创伤或外科手术发生呼吸衰竭者。

2.心肺复苏病人。

3.急、慢性呼吸衰竭及进行机械通气的病人。

【护理】
1.操作前准备
(1)向病人或家属说明穿刺的目的和配合的注意事项,使病人在安静状态下接受穿刺。

(2)用物准备:5ml无菌注射器、肝素溶液(1250 u/ml)、软橡皮塞、静脉穿刺盘。

2.操作过程
(1)先用无菌注射器抽吸肝素溶液1毫升,来回抽动活塞,使肝素溶液涂布注射器内壁后,针尖向上,排除注射器内气泡和肝素液,但必须留有0.1ml至0.2ml的肝素液充盈乳头和针头,以免抽血时乳头与针头内空气进入注射器内。

(2)穿刺点的选择很重要,临床上一般选择股动脉为穿刺点。

因股动脉是全身最大的表浅动脉,动脉搏动强,血管压力大,穿刺时成功率高。

但遇到肥胖或身体下垂部位水肿明显的病人,触摸股动脉搏动不明显的,则可以选择肱动脉、桡动脉或足背动脉为穿刺点,但桡动脉局部皮肤对疼痛的刺激最敏感,穿刺时,易造成病人疼痛不适,应尽量少用。

(3)先用手指摸清动脉的最强搏动点,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及操作者的左手食指和中指,然后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垂直刺入动脉,穿刺成功后,不要抽拉活塞,而应借助动脉压使血流流入注射器,以免乳头与针栓处衔接不紧而将空气抽入注射器内。

若遇到穿刺没成功时,也不必慌张,应及时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再仔细摸清动脉的搏动点、走向和深度,进行穿刺。

通常我们采取的血量应为1ml~2ml。

(4)采血完毕拔出针头后,立即用消毒干棉签压迫穿刺处。

并迅速将针尖斜面刺入橡皮塞内,以免与空气接触影响检验结果。

同时用手转动针筒数次使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匀,以防凝血。

3.操作后护理
(1)穿刺处通常压迫5~10分钟,以免局部出血或形成血肿。

(2)详细填写化验单,注明采血的时间,吸氧方法及浓度、血红蛋白、体温、机械通气参数等。

(3)采血后应立即送检,以免氧逸失影响测定结果。

二、胸膜腔穿刺术护理
【目的】
1.诊断:抽胸水进行实验室检查
2.治疗:(1)抽液或抽气减压
(2)腹腔内注射药物
【用物】
1.术者备白衣、帽子及口罩。

2.消毒物品(如无菌棉棒、碘伏棉球、镊子)、2%利多卡因注射液、无菌手套、胸腔穿刺包或一次性使用无菌胸穿包(内含5ml注射器一支、洞巾一块、50ml注射器一支、敷贴一个、
后接胶皮管及的穿刺针2个)、痰盂、送检胸水样本的容器(如试管、玻璃瓶、无菌培养瓶等)、无菌止血钳(无夹管器时用其夹闭胶皮管)、无菌纱布和胶布。

如需胸腔内注药,所需药品。

【适应征】
l.各种胸腔积液,以明确诊断者。

2.渗出性胸膜炎积液过多,久不吸收,或持续发热不退,或大量积液产生压迫症状时,进行放液治疗或注入药物。

3. 脓胸抽脓治疗并注入药物。

【禁忌征】
1.出血体质,应用抗凝剂,出血时间延长,或凝血机制障碍者。

2.血小板计数<50×109/L者,应在操作前先输血小板。

3.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操作者。

4.皮肤感染如脓皮病或带状疱疹病人,感染控制后再实施操作。

【步骤】
1.体位患者多取坐位,面向椅背,两手交叉抱臂,置于椅背,头枕臂上,使肋间隙增宽;不能坐起者可采取半卧位,举起患侧上臂。

2.穿刺部位选择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的部位作为穿刺点,一般常选腋后线第7~8肋间与肩胛下角线之间第7~9肋间;或采用超声波检查所定之点。

3.自内向外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口罩及无菌手套,覆盖无菌洞巾,用胶布固定。

4.用2%利多卡因在下一肋骨上缘的穿刺点处,自皮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

5.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与穿刺针连结的乳胶管先用血管钳夹住,准备穿刺。

6.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沿肋骨上缘缓慢刺入至阻力突然消失,将注射器接上,松开血管钳,抽吸胸液,助手协助用血管钳固定穿刺针,并配合松开或夹紧乳胶管。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穿刺的目的,消除顾虑;对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地西泮(安定)lOmg以镇静止痛。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有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3.一次抽液不可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lOOml即可;减压抽液,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净。

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检查瘤细胞,至少需lOO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5.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损伤腹腔脏器。

三、体位引流术护理
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目的是对呼吸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安置适当的体位,同时借咳嗽或抽吸技术来清除分泌物。

【目的】
主要促进脓痰的排出,使病肺处于高位,其引流支气管的开口向下,促使痰液借重力作用,顺体位引流气管咳出,有助于痰液的引流。

【适应证】
1.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等有大量痰液而不排出不畅的病人。

2.支气管碘油造影术前后。

【禁忌证】
1.呼吸功能不全、有明显呼吸困难和发绀者。

2.近1~2周内曾有大咯血史。

3.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年老体弱而不能耐受者。

【方法】
1.体位根据病变部位采取适当的体位。

原则上太高患肺位置。

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

2.引流时间根据病变部位、病情和病人体力,每日1~3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在餐前引流。

3.促进痰液引流措施对痰液粘稠者,引流前15分钟先遵医给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可加庆大霉素、 a-糜蛋白酶,B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以降低痰液粘稠度,避免支气管痉挛。

【护理】
(一)术前准备
1.用物准备靠背架、小饭桌、纱布、痰杯、漱口水。

2.病人准备向病人解释体位引流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检查生命征和肺部听诊,明确病变部位。

(二)术中配合
1.帮助病人采取正确的引流体位。

2.鼓励病人咳嗽、咳痰、痰液粘稠或无力咳嗽时辅助以胸部叩诊等措施,以提高引流效果。

3.观察病人反应,如有面色苍白、发绀、心悸、呼吸困难等异常,应立即停止。

(三)术后护理
引流结束后注意观察并记录排出的痰量、颜色、性质和气味,必要时送检。

复查生命征和肺部呼吸音和啰音的变化,观察治疗效果。

安置病人休息,给于清水或漱口剂漱口,去除痰液气味,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

【注意事项】
1.引流应在饭前进行,一般在早晚进行,因饭后易致呕吐。

2.说服病人配合引流治疗,引流时鼓励病人适当咳嗽。

3.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咯血、发绀、头晕、出汗、疲劳等情况,如有上述症状应随时终止体位引流。

4.引流体位不宜刻板执行,必须采用病人即能接受,又易于排痰的体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