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展望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防治技术的发展与展望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我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瓦斯突出防治研究的专业研究院,研究领域涉及突出预测、防突出措施、措施效果检验和人身防护安全措施、突出机理等各方面。

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开采保护层、大、小直径超前钻孔、钻孔水力冲刷、水力冲孔、深孔松动爆破、石门金属骨架等多种防突措施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煤层与瓦斯突出区域性预测和工作面预测科研工作, 提出了区域预测煤和瓦斯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P和K、煤层突出危险性指标△P、工作面预测钻屑量指标S、钻屑瓦斯解吸指标△h2、C及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指标g;建立了区域预测综合防突技术思想, 并在现场投入应用;率先开展了AE声发射、瓦斯涌出特征非接触连续预测突出研究, 以及机掘面防突措施研究。

20世纪50年代, 我院于1956——1960年首先在北票、红卫、涟邵、焦作、梅田、六盘水等矿井进行瓦斯突出调查, 建立了全国重点突出矿井卡片;1958年率先在北票煤田台吉三井、冠山二井开采保护层, 并获得成功, 为最初的防突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1959年继续在天府磨心坡井推广应用开采保护层, 并结合瓦斯抽放综合防突。

20世纪60代初, 我院即建立区域预测单项指标△P、f值, 1960年——1965年进行了全国突出煤层△P、f值普查;1961年——1963年在红卫、蛇形山矿进行开采保护层推广;1964——1965年在红卫煤矿进行300mm大直径超前钻孔和水平分层采煤法自我卸压保护防突研究, 并将大直径超前钻孔推广到北票、梅田等局;1966——1968年在北票台吉、冠山三宝进行了13个煤层、14个石门的钻孔水力冲刷试验研究, 均安全揭开石门;1968年在北票三宝矿进行煤巷道水力冲孔防止突出措施工艺研究;1968年国内率先在北票台吉矿进行深孔松动爆破防突措施研究;1965——1967年在北票开展震动放炮揭开突出层, 将震动放炮用瞬发雷管发展到毫秒雷管;1967年我院在北票三宝一井、台吉矿首次应用煤的破坏类型、瓦斯放散初速度△P、煤的坚固性f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提出了煤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K。

20世纪70年代, 1974——1975年, 我院应用提出的综合指标K结合地质条件, 对北票三宝、台吉两个矿各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分类;于1977年在北票矿务局试验研究超声波测定煤层应力, 研制了超声波应力测定仪, 并初步探索了地震指标与煤和瓦斯突出的关系(水氡指标及入射性元素放射性强度与突出关系)。

20世纪80年代, 我院的突出研究工作有了飞跃, 1980——1981年, 我院在调查分析了我国一系列突出矿井始突深度、煤层瓦斯压力、煤的坚固性性系数f, 综合考虑地应力、瓦斯和煤质这3项具有决定突出发生的主要因素, 在北票、红卫经大量考察研究, 提出了标志煤层突出危险性的综合指标D, 并建立了地勘、基建和生产矿井预测煤层和区域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法(D、K指标), 并在系统考察研究煤样暴露时间、破坏类型、瓦斯压力、煤样精度诸因素与瓦斯解吸规律基础上,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预测工作面突出危险的钻屑瓦斯解吸指标△h2、衰减系数C和钻屑量指标S。

初步得出了标志突出危险性的钻屑倍率指标, 研制了MD-1型井下瓦斯解吸仪, 首次成功地利用△h2、C、S预测石门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

以上预测方法和指标的提出奠定了我国突出区域预测和工作面预测的理论和工艺技术基础。

1986年开始国家“七五”攻关, 我院就“北票综合防突措施”、“焦作综合防突措施”、“瓦斯突出监测系统”进行重点科技攻关。

在北票试验成功了低透气性煤层网格布孔大面积预抽区域防突措施和钻孔卸压煤配合金属骨架防止石门揭煤突出新工艺, 将石门揭煤时间由原来的3~6个月缩短到1~3个月;在煤巷突出预测攻关中, 首次在突出矿进行四位一体综合防突, 经1800m巷道跟踪多参数预测, 提出综合反映钻屑量、钻屑量解吸指标的综合指标F, 首次用预测突出率、预测突出准确率、预测非突出准确率来评价突出预测方法适用性指标, 并研制了MD-2型瓦斯解吸仪、ZCD-1型钻孔多级流量计、JN-1型封孔器等, 成套工作面突出预测仪表, 在全国突出矿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焦作试验成功工艺简单、装备配套的深孔控制卸压爆破局部防突措施, 连续、安全掘进300m, 最高月掘进速度达95.2m。

在安阳龙山矿试验研究了AE声发射非接触连续预测突出新方法, 研制成功IMSC-1型煤矿声发射测定仪, 被收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第八期(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年)。

在完成上述攻关任务的同时, 1987年在营城煤矿进行岩石(煤)与二氧化碳突出预测与防治研究;1989年在北票、焦作率先开展利用监测系统预测突出及检验防突措施效果和机掘面防突措施研究。

20世纪90年代, 我院瓦斯突出承担有“工作面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的确定”、“机掘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的研究”、“利用综合参数连续预测突出方法及装备”三项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攻关地点在焦作矿务局九里山矿。

在工作面敏感指标课题中, 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综合模糊指标, 预测突出准确率达61%, 预测不突出准确率达100%;机械防突措施中, 研制了JX-2型开卸压槽装置, 在国内首次利用机械装置开出连续的卸压槽, 在严重突出煤层平均月掘进速度由27m提高到138m;在连续预测课题中, 研制了MSZH-1型声发射指标转换器及配套的声发射传感器, 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将声发射系统与矿井环境监测系统联网, 初步提出相邻帮滑移平均小时事件相对变化率预测指标NE;在动态瓦斯涌出研究中, 扩展了矿井环境监测系统功能。

此外, 我院1996年还开发了煤与瓦斯突出专家系统, 目前正在开发DSS煤矿工程师决策系统。

在人身防护安全措施研究领域, 我院早于1958年就研制成功了过滤式自救器, 并得到普遍应用;1976研制成功AZN-60型4h氧气呼吸仪;1986年~1991年陆续研制成功AZH-40、AZH-15、AZH-20、AZH-60型系列化学氧自救器;1986~1988年进行了超氧化钾药片成型工艺的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 其成果迅速产品化, 并远销德国;1993年又研制成功OSR系列化学氧自救器。

所有上述产品均已商品化、产业化, 在煤矿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煤矿瓦斯突出理论研究方面, 我院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突出煤层煤质结构、瓦斯放散特性与煤瓦斯突出关系的研究。

1959年我院首次应用压汞法研究突出煤、非突出煤孔隙、比表面积;1961年率先进行煤的吸附变形测定研究, 首次提出煤吸附变形定量关系。

20世纪70年代我院系统研究煤层瓦斯重烃组合对突出的影响, 1972年提出煤与瓦斯突出最小瓦斯压力理论及数学模型, 1978年提出瓦斯重烃组合成份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我院开始煤与瓦斯突出发生条件的研究, 在实验室系统模拟(物理模拟)了煤的破坏类型、应力、瓦斯压力、含量等因素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 系统地进行了突出煤、非突出煤冲击破碎率试验研究, 在国内首次应用沉降分析技术对突出粉煤颗粒组份进行了突出、非突出煤碘吸附试验, 系统地进行了等压、非等压解吸规律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 我院系统开展了煤吸附瓦斯变形及变形力的研究, 得出了吸附变形时变形力与瓦斯压力的数学关系;首次开展了煤的分形孔隙与瓦斯突出的关系研究。

2“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煤与瓦斯突出是极其复杂的矿井瓦斯动力现象, 是煤矿井下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原煤炭工业部于1988年颁发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把我国防突技术工作纳入了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和轨道, 使防突措施更加有的放矢, 提高了措施的防突效果, 提高了经济效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我国的防突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形成了我国在煤矿生产中自己的综合防突措施体系。

3煤与瓦斯突出国家攻关项目成果简介煤科总院抚顺分院在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及煤炭行业的科技攻关中, 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有如下几个方面:3.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工作面预测技术研究由抚顺分院完成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北票综合防突措施研究”在我国首次提出了在全国普遍适用的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方法, 提出了包括利用钻屑量、钻屑瓦斯解吸指标、钻孔瓦斯涌出量等新时期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进行工作面预测较为详尽的实施方案。

该预测方法在《煤矿安全规程》中被确定为工作面突出预测的标准方法之一, 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该成果荣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我国煤矿防治与瓦斯突出的能力, 使我国的年突出次数大为降低。

自煤炭部颁发《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以后, “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在全国大部分突出矿井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在执行综合防突措施中,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成为防治突出首要的一环。

突出预测的正确与否既关系着突出危险煤层开采的作业安全, 也涉及到防突措施的实施范围, 与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国家“七五”攻关中, 抚顺分院为全国的突出矿井提供了一套广为适用的预测方法和配套的参数测试仪表。

但要求各矿井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 采用适合于本矿区的敏感指标和临界值。

为此, 抚顺分院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工作面突出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的确定研究”中, 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的确定方法。

提出了利用聚类分析技术、模糊数学处理方法, 确定突出敏感指标及临界值, 使预测不突出准确率达到100%, 预测突出的准确率达到60~70%。

该成果在北票、焦作、抚顺得到了应用。

获得了煤炭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3.2 煤与瓦斯突出动态预测技术研究传统的接触式突出预测技术一般需要施工钻孔, 占用大量的作业时间, 增加了防突费用和吨煤成本, 而且是间断性的点预测方式, 经常在非预测时段发生突出, 往往会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所以煤与瓦斯突出连续预测成为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抚顺分院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提出了“利用综合参数连续预测突出方法及装备”、“声发射实时跟踪连续预测突出危险性技术研究”两项科研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