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1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讲解与例题 苏教版必修3

【志鸿全优设计】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1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讲解与例题 苏教版必修3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辩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2.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并能运用其中的某种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中国现代学者。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2.探寻背景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媲.美(pì)昙.花一现(tán)攻讦.(jié)一蹴.而就(cù)钳.制(qián)蜕.除(tuì)得逞.(chěng)惰.性(duò)(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明日,指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

(2)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3)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4)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5)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6)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7)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8)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像,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9)刮垢磨光:刮去尘垢,打磨光亮。

比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

也指精心造就人才或勤苦学习。

4.词义辨析(1)包括·包含·包罗同:都是动词。

都有“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之意。

异:“包括”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不限于抽象的事物;“包含”指“内里含有”,包容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包罗”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

判断正误:①除少数国家以外,多数国家公民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包括..新闻主播,只要不捏造事实就没问题。

(√)②集团回应称,网上流传的收据出自下属公司,费用包含..试印及邮寄费等。

(√)③宜兰香格里拉休闲农场是世间最丰富的自然教室,里头的生物种类包罗..万象,有猕猴、树蛙、萤火虫、蝴蝶(凤蝶)和各式植物。

年纪不分大小,都适合来这里学习属于大自然的珍贵知识。

(√)(2)销声匿迹·杳如黄鹤同:都有“人或物不见了”的意思。

异:“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杳如黄鹤”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判断正误:①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所有领域的摊派性捐助,让权力索捐早日销声匿迹....,不仅要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更关键的是,应当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让政府的日常行为置于强有力的聚光灯下。

(√)②李刚的一个台湾朋友开口向他借款合伙做生意,李刚见有利可图,就借给了他。

然而,当李刚将巨款出手后,那人却杳如黄鹤....,一去不返。

(√)(3)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同:都有“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

异:“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多用于做事;“一挥而就”意思是一挥动笔杆就写成了,形容书法、绘画或写作熟练、敏捷,限用于写字、写文章、画画等。

判断正误:①中国银监会原主席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小心谨慎、稳定、按部就班地推进,不能有一挥而就....的天真幻想。

(×)②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一蹴而就....,花团拥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那叶儿仿佛被水洗过的一样,新鲜透亮。

(×)(4)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同:都有“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的意思。

异:“抱残守缺”偏重于“守旧”,多指不肯革新,不肯接受新生事物;“故步自封”偏重于“停顿”,多指不肯上进,不思进取。

判断正误:①改革任何旧制度,总不免要受到一些抱残守缺....的人的阻挠。

(√)②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提示: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提示:(1)内容形式:传统文化表现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意识,或者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即一种民族精神。

(2)作用:传统文化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与时俱进,有的播迁他邦,有的昙花一现,作用不一样,但均曾经是合理的;文化传统总体上说既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基础。

(3)发展变化:传统文化有的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消亡,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化,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4)态度: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对文化传统应该学会吸收、借鉴、整合。

3.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提示:类比手法。

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

说明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的。

4.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提示: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

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提示: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在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它存在于我们当下的整个社会生活中。

所以,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因此称传统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但是传统又是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会造成原地踏步走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又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作者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从而能够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并且能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利用传统。

3.文章采用小标题式,分别写了“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样分别阐述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样写由浅入深,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先从要说明的概念入手,详细阐释清楚概念的内涵,使得后面的说理深入透彻,水到渠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提示:观点一: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我国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所以不但不应淡漠,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观点二:西方的一些节日也具有其生命活力,应该学习和引进,这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有积极意义的。

1.结构有条理,层次分明。

本文四个部分,除第一部分外,其他三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标题,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每一部分论述一两个问题,第一、二段都直接点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结构有条理,层次分明。

2.举例论证,化抽象为形象。

文章尽量避免用抽象的理论来论证,而换用具体的人们所熟知的例子。

例如:在说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者差别之大时,用“蜜蜂”和“蜂蜜”的差别来说明,说得明明白白。

3.辩证分析,一分为二。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的好处在于避免挂一漏万,以防止文章不严密。

例如文章在分析“文化传统”的不足时,在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时,都是辩证分析的再现。

导练目标比喻说理深入浅出本文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说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论述生动化。

例如,用“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中国人“走向未来”的方式;用“在白纸上描绘未来”,形象地阐明了“走向未来”的不正确方式。

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犹如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请运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创意激活比喻说理是用比喻进行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比喻论证与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不同。

修辞的比喻一般不具有推理的过程,也没有论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加深读者的印象。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范例展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不应因为个人力量渺小,就不去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续。

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