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Cr1Mo1V热处理操作规程

15Cr1Mo1V热处理操作规程

HFZ /QDJ12 —A
热处理操作规程
1、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热处理设备评定、操作规范的内容和准则。

2、引用标准
API Spec6A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规范》
3、总则
产品的热处理必须在已经过定期检定并合格的热处理设备中进行。

炉子的检定周期为半年。

4、对热处理炉及监控设备的要求
4.1、对热处理炉的要求
4.1.1、炉衬完好,无明显损坏;
4.1.2、电阻丝齐全,电极接触牢固;
4.1.3、炉底平整,无裂纹;
4.1.4、保温材料完好无损;
4.1.5、热处理炉各处的温度应分度均匀,温差不大于14℃(这就需要炉子空间的前、后、左、右及底部都要有电炉丝分布,炉膛的功率密度一般在100-110kw/m3左右)
4.1.6、温度传感器(热电偶)插点正确(在工作区域)并且分布均匀、合理。

馈线两端(热电偶与圆盘平衡记录仪或温度显示器)连接可靠。

4.2、仪表
4.2.1、温度控制器的控制精度为:±5℃;
4.2.2、温度显示器(平衡记录仪)以及热电偶,必须在检定有效期之内。

检定周期为一年。

5、装炉
5.1、装炉前的准备工作
5.1.1、检查设备、仪表是否正常,尤其是注意炉门起闭自动断电装置是否良好,并将炉膛清理干净。

5.1.2、核对任务单与待处理工件以及工艺卡是否相符,检查工件最大壁厚与工艺是否相符。

5.1.3、熟悉工艺全过程,考虑好装(出)炉方法,并准备好必要的工夹具及吊具,保证在淬火时工件能快速浸入淬火液中。

5.1.4、对不允许表面氧化脱碳的工件需要进行必要的防护,如在加热炉内装入适量的木炭或铸铁屑等。

5.1.5、如果是热炉装炉,检查炉温是否与工艺要求相符。

5.2、装炉温度
5.2.1、对于截面>250mm的大型铸钢件、形状复杂的铸钢件、高温钢、高碳钢、铸铁件的退火、正火、淬火等采用≤250℃装炉,随炉缓慢升温或分段升温。

5.2.2、对于一般工件的退火,采用550-560℃装炉,装炉后保温1小时左右再随炉升温。

5.2.3、对于一般低碳钢及低合金钢且形状简单的中小型铸件的正火、淬火及退火,为减少氧化脱碳,采用到工艺设定温度或高于工艺设定温度100-300℃装炉。

5.2.4、如果工艺文件上对装炉温度另有规定时,则按工艺文件之规定执行。

5.3、铸件在炉中的摆放
5.3.1、根据热处理种类(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铸件的结构特点和批量大小,设定摆放形式。

淬火处理需要考虑方便地在高温下快速吊运。

5.3.2、铸件应均匀摆放在炉中的有效加热区内。

离底面距离不小于30mm,叠放整齐稳固,高度低于炉门开启高度,宽度小于炉膛最小宽度。

5.3.3、装炉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炉体。

严禁采用投掷形式装炉。

5.3.4、为避免在加热过程中,铸件在自重或它压作用下发生变形,装炉时对于某些铸件应有适当的支撑。

支撑距离按图1、图2方法确定。

铸件的摆放和支撑应有利于其均匀受热和炉气的流通。

5.3.5、铸件需要分层叠放时,应遵循“大不压小,重不压轻”原则。

需要垫铁时,应按照5.3.4方法进行,并且上下层垫铁不能错开(应在同一垂直投影面上)。

L≤3H L≤H
图1图
5.3.6、箱筒形的铸件内一般不允许杂乱堆放小铸件,有时为了利用炉膛空间需要摆放小铸件时,应认真摆放平稳并认真垫好垫铁,不使箱筒形铸件产生变形。

5.3.7、细长的铸件应尽量垂直摆放或吊挂在加热炉中,由于炉膛条件限制,无法垂直摆放或吊挂而需要平放时,必须采取必要的必要的措施,(如:按5.3.4采取支撑)防止铸件变形。

5.3.8、同一热处理炉中的铸件,其壁厚差别不能太悬殊。

由于实际需要,将壁厚相差悬殊的铸件放于同一炉中热处理时,大截面的铸件应放在炉膛里面,以便薄壁铸件先出炉,大截面的铸件推进继续加热。

厚壁与薄壁铸件的保温时间分别计算。

5.4、炉门的关闭
5.4.1、铸件摆放好后,将板车缓慢开进炉内,同时严密监视板车上的铸件,是否会碰擦炉壁及炉门。

如果有碰擦现象应立即停止,等碰擦部位排除后再将板车开进。

5.4.2、板车开到底后再关闭炉门。

认真检查板车及炉门是否到位,确保炉内与外界密封。

6、工艺参数的确定
所谓工艺参数是指:热处理过程当中的加热速度、工艺温度、保
温时间及冷却方式等相关数据。

应由工艺员确定。

工艺曲线图见图3
保温时间按要求确定保温时间按要求确定时间(min)
图3 工艺曲线图
6.1、加温速度的确定
6.1.1、对于截面>250mm的大型铸钢件、形状复杂的铸钢件以
及高温钢(如:Cr5Mo、15Cr1Mo1V等)、高碳钢、铸铁件的退火、
正火、淬火。

采用50-70℃/h的加热速度,加温至660-680℃时保温
2h,然后按与原来相同的速度继续加温至设定温度。

6.1.2、对于一般合金钢及低碳钢以炉子最大功率连续升温至工艺
设定温度。

6.2、工艺温度的确定
所谓工艺温度是指热处理加热后的恒温温度,根据热处理要求及
铸件材质等因素确定其值。

一般的原则:含碳量愈低工艺温度愈高;
合金元素愈多含量愈高工艺温度愈高。

常用阀门用钢的热处理工艺温
度见表3。

6.3、保温时间的确定
铸件升温到工艺温度时需要有一定的保温时间。

时间的长短根据
铸件的主要壁厚(一般按阀体的法兰厚度)计算。

并根据铸件在炉内堆放密度引进修正系数加以修正。

计算公式如下:
τ=(δ×β)×λ(min)
τ-铸件在设定温度下的保温时间,单位min
δ-铸件的主要最大壁厚,单位mm
β-保温系数(与热处理种类有关),具体数据见表1
λ-与铸件在热处理炉中的堆放密度有关的修正系数,具体数据见表2
表1 保温时间系数
表2 铸件堆放密度修正系数
表3 常见阀门用钢热处理温工艺度
6.4、冷却方式的
6.4.1、铸件的退火冷却:关闭电源,把炉门开启200mm高度,板车开出50mm.。

然后随炉缓慢冷却。

冷却速度控制在50-70℃/h 范围内。

冷却至650-680℃时全部拉出空冷。

6.4.2、铸件正火的冷却
6.4.2.1、环境温度在20℃以下时,将炉子的板车全部拉出铸件在板车上空冷。

6.4.2.2、环境温度在20-30℃时,将炉子的板车全部拉出铸件在班车上风冷。

6.4.2.3、环境温度在大于30℃时,将铸件分散风冷。

6.4.3、铸件淬火及不锈钢固溶处理的冷却
6.4.3.1、一般情况铸件出炉后应尽快地浸入淬火液中,除非另有要求。

(对于某些易裂的合金钢,需要较高的奥氏体化温度,较低的淬火温度)。

6.4.3.2、铸件在整个冷却过程中,淬火液须保持流动或搅动,或铸件在淬火液中游动。

6.4.3.3、有淬裂危险的铸件(钢种),在淬火液中冷却至50-80℃
即应装炉回火。

6.4.3.4、淬火的冷却方法及淬火液的选用见表4
表4 铸件淬火的冷却介质
7、铸件的回火
7.1、铸件淬火后到回火的间隔时间≯8小时。

最佳间隔时间≤4小时。

7.2、回火的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到达后,出炉空冷,必要时水冷。

8、热处理后的检验
8.1、硬度的检验:每批热处理铸件的抽检数量不少于3%,且总数不少于1-2件。

检验方法按《硬度计操作规程》执行。

8.2、机械性能的检验:一般用同炉浇注同炉热处理的试棒进行检验,必要时才采用解剖铸件方法进行检验。

试验方法按ASTM A370规定执行。

注:华氏温度(°F)=摄氏温度(℃)×1.8 + 32
景宁中海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一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