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环球科学》杂志读书笔记
1、现有的结果证实了众多科学家几十年来坚持的观点,并非所有人的大脑都以相同的模式运行。

智商相同的人在解决同一问题时,或许用时和准确度相同,但是他们的脑袋组合可能不同。

2、这些研究暗示,智力可以根据特定脑区的大小及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频率来重新定义。

更诱人的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脑部扫描就能揭示出一个人在某些科目或者某些工作更具有天赋,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和职业咨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对智力了解越多,越有助于人们挖掘潜在的智能并取得成功。

3、令我们深感意外的是,测验(雷文高级推理测验,一种心理测验——王晓春注)中表现并不好的人,却消耗了更多的能量(即葡萄糖代谢增加)。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越聪明的人消耗能量越少,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效率更高。

4、在XX年的一项研究中,我们未给志愿者设定执行任务,以此研究他们处于被动心理状态下是否能够观察到大脑的功能差异。

通过雷文测验,我们把志愿者分成高分组和普通组,要求他们观看同一个视频片段,不用解决问题,也不用执行其他任务,并且用PET观察他们的大脑。

结果显示,两组志愿者大脑后部视觉处理区域的活性显著不同。

这些数据表明,高智商的人注重信息处理的早期阶段。

这或许暗示,
聪明的人不是“被动地”观看视频,而是在主动处理看到的信息。

5、不同人的智力似乎源于不同的P-FIT脑区组合,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弱点。

6、以教育为例,根据一个学生(无论多大年龄)的大脑特征,可以为他“量身定做”学习计划,还可以预测职业生涯。

(《环球科学》XX年第三期54——59页《聪敏的脑袋什么样》作者:理查德•J•海尔)
以上各段是我从文章中摘录的,序号是我编的。

其中1、2、5、6这几个段落告诉我们,人与人的脑袋确实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有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出来的,如果确实能做到这样,哪怕做到大致有谱,也就给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所谓个性化学习也就有希望了。

可以预见,教育(尤其在智育方面)将来会越来越多地依靠脑科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基本上靠经验。

这个发展趋势,教育者应该留意。

段落3告诉我们,对“天才来自勤奋”这种话不要机械理解,事实上聪明人并不是那种“想破脑袋”的人,他们的头脑工作效率更高。

我国教育最缺乏的就是效率观念,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师生都在“拼体力换分数”,我怀疑这种办法会钝化本来可能聪明的头脑,毁坏人才。

段落4则更有启发性。

我们通常总是认为给一个任务会激发人的思维积极性,这里的科研成果却告诉我们,聪明人恰恰是在“没领到任务之前”头脑就活跃起来了。

由此可以推论,那些接到任务头脑才能活跃起来的的人可能就不是聪明人,进一步的推论则是,如果教育总是靠不停地布置任务然后检查评比来推动学生学习(我们现在就是如此),这应该是把聪明人弄傻的策略。

王晓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