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碳纤维首次商业化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质不断提高,2014年全球碳纤维产能(365天连续生产12K/24K 碳纤维丝束计算)已达到12.6万吨。

尽管碳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在价格上仍不能相比,但高性能碳纤维以其高比强度、高模量、可设计、防腐蚀和抗疲劳等突出特点,具有玻璃纤维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关键材料,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能产业、土木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前,国际复合材料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估计,未来5年,先进复合材料将以每年5%的增速发展,而随着民用航空、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球高性能碳纤维需求量的年增幅可达10%,亚太地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率,即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因此,在目前碳纤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认清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形势、对照国外先进企业找差距找问题,通过理性思考寻求解决途径,适时把握发展机遇,落实行动、注重实效,努力推进国内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国外碳纤维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产业方面根据前躯体原料的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PAN)基、沥青基和粘胶基碳纤维等。

由于粘胶基碳纤维在制备过程中会释放出毒性物质二硫化碳,且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整体性能不高,因此目前,国际碳纤维产业领域,前两种碳纤维获得了更大规模的生产和应用。

其中,PAN基碳纤维又占据绝对优势,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PAN基碳纤维的九大生产商包括: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美国赫氏(Hexcel)、氰特(Cytec)、卓尔泰克(Zoltek,已被东丽收购)、台塑、土耳其阿克萨(AKSA)和德国西格里(SGL)。

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居其次,主要生产企业三家,分别是Cytec、三菱塑料和日本碳素纤维。

PAN基碳纤维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36K及以上)两类。

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主要被日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三家公司所垄断,而来自中国、土耳其和韩国的企业,正不断扩充小丝束的全球产能,同时也降低了三家日本公司的市场份额。

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商主要有Zoltek、SGL和三菱丽阳三家。

另外,中国国企蓝星集团英国分公司拥有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供应能力,Cytec于2014年与德国腈纶企业合作开展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的研制开发。

预计在未来10年中,其它制造商也会陆续加入大丝束碳纤维生产领域。

为满足高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与汽车市场对碳纤维的需要,几乎所有的碳纤维巨头都宣布了扩产计划。

例如,日本东丽拥有以日本本土为核心的日美法韩4个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11000~12000吨/年的T700S和4500吨/年的T800碳纤维生产能力,并宣布PAN基碳纤维的总产能于2015年达到27100吨,2020年扩大至50000吨。

另外,Hexcel在欧洲大幅度扩产,三菱在美国与本土扩产,Cytec已经基本完成美国的双倍产能扩产计划,SGL也在美国接连扩产。

各企业的碳纤维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全球布局,为进一步实现从原丝到下游复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协调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2)技术方面目前,国外高强、高强中模碳纤维的产业化制备技术成熟,规模化、自动化程度高,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日、美等国手中。

其中,日本东丽公司凭借其强大实力研制并形成了包括T300、T700、T800、T1000等在内的高强系列和包括M35J、M40、M40J、M55J、M60J、M70J等在内的高模和高模高强系列产品,一直占领着碳纤维技术的制高点,令对手难望其项背。

美国Hexcel经过多年的研究,在IM9高强中模碳纤维基础上,研制出IM10碳纤维,主要力学性能超过日本东丽T1000,并成功应用于大型客机。

IM10推出两年半后的2014年初,东丽公司宣布推出T1100碳纤维,重新夺回碳纤维技术的领先地位。

目前,低成本技术已成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的迫切需求和重要趋势。

为了进一步推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外各碳纤维生产商正开展碳纤维产品规模化、稳定化和低成本化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

2、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现状1)产业技术现状在国家科技和产业化示范计划支持下,近10年来我国碳纤维制备与应用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化建设高潮,初步建立起国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和产业建设的较完整体系,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有效缓解了国防建设重大工程对国产高性能碳纤维的迫切需求,部分型号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国产化自主保障问题基本解决。

目前,T300级碳纤维已实现千吨级产业化,产品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武器装备,民用市场正在推广;T700级碳纤维千吨级生产线已经建成,产品进入应用考核;国产T800级高强中模碳纤维吨级线建成并已批量生产;高模及高模高强碳纤维的产业化仍为空白,其工程化制备关键技术急需突破;更高等级的高强中模和高强高模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亟待攻关。

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拥有碳纤维生产企业近40家,理论设计总产能达到1.96万吨。

已建成6条千吨产能(含配套的原丝生产能力)、7条五百吨产能的碳纤维生产线(含配套的原丝生产能力),拥有千吨以上规模生产线的企业4家,五百吨级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5家,主体产品为12K及以下的小丝束PAN基碳纤维。

据统计,2007年以来,国内碳纤维产量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约200吨,增加到2014年的约2600吨,但产能释放能力弱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014年的碳纤维实际产量不足设计产能的20%。

一方面,我国碳纤维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设备闲置、产能浪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受国际碳纤维行业巨头的蓄意压制,碳纤维售价一跌再跌,甚至跌至成本以下,碳纤维企业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

目前,我国碳纤维企业长期面对“内忧外患”困扰,几乎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大部分企业只能减产甚至停产,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碳纤维技术、设备、品种和性能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产量、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重复建设多,产能利用率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九大碳纤维制造商中,日本3家,美国2家,而在近几年中,我国碳纤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的碳纤维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上马,导致目前的碳纤维企业超过30家。

投资建设的企业不少,但同时同质化发展的低水平投资现象居多,又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能规模小、利用率低、竞争力弱,严重制约了碳纤维产业的健康发展。

②技术相对落后,产品质量差我国碳纤维产业目前相当于国外碳纤维企业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生产技术,工艺技术的多元化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原丝生产的技术路线单一,生产工艺稳定性差,生产过程能耗、物耗偏高,成本居高不下。

同时,国产碳纤维产业创新团队力量不足,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国产碳纤维表现出产品性能稳定性、可靠性差,与树脂产品复配的应用工艺性差,高端产品产业化水平低,与国际同类产品差距显著。

③部分关键装备落后,设计制造能力有待突破目前,国内缺乏大型专用生产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对引进装备的二次改造能力也不强。

尽管一些企业已开始装备国产化的研究,但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相对较弱,装备的工艺适应性、系统可靠性和控制水平等方面与进口设备仍有较大差距。

使得碳纤维综合指标协调与可控性不高。

因此,缺乏大型专业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也成为碳纤维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④差别化专用上浆剂有待进一步国产化目前,国内所用的上浆剂大部分为水性乳液型上浆剂,以环氧树脂为主,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产碳纤维应用日益发展的要求。

不匹配的上浆剂会使碳纤维出现毛丝较多、脆性增大、灰份含量高等问题,降低了使用性能。

因此,急需开发出包括热塑性树脂上浆剂在内的、适合国产碳纤维的多系列上浆剂类型,进一步研发耐湿热老化、耐高温等高端领域的差别化、专用上浆剂,完善、改进上浆工艺,以满足不同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制造的实际要求。

⑤应用市场技术发展独立,产业牵引力不足我国的碳纤维应用是独立于碳纤维制备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碳纤维上下游产业发展严重脱节,纤维几乎完全依赖于进口,对国内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牵引力不足,直接造成碳纤维企业开工率低,产能浪费严重。

同时,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导致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端制品上的应用和工业领域的拓展受到制约。

因此,我国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的设计、制造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碳纤维下游应用市场亟待培育和开拓。

二、国内外碳纤维应用领域现状1、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是国际碳纤维应用的传统市场,几十年来,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用量稳步增长。

美国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发了碳纤维-酚醛防热复合材料、高强高韧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战略导弹、运载火箭、先进战机、卫星、飞机发动机导向叶片、机翼和涵道部件等。

碳纤维已成为航空航天、尖端武器装备必不可少的战略基础材料。

国外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上的用量早已达到或超过机身总重的50%,波音787“梦幻航线”和空客A350XWB宽体客机上,碳纤维复合材料主、次结构件重量占比也已达到50%。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大大的减轻了机身质量,提高了飞机燃油经济性。

目前,我国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体系基本建立,先后发展出了酚醛、环氧、双马、聚酰亚胺等多种树脂基体,构建了碳纤维-酚醛烧蚀防热和碳纤维-环氧、碳纤维-双马结构承载两大复合材料系列,逐渐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应用范围和应用比例逐步扩大;建立了预浸料铺层模压、缠绕、热压罐、液体成型等多种工艺手段,并在多种型号上得到应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检测、应用一体化体系,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外,我国自行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刹车预制件,性能已全面达到国外水平。

采用这一预制件技术所制备的国产碳/碳刹车盘已批量装备于国防重点型号的军用飞机,并在B757-200型民航飞机上使用,在其它机型上的使用正在实验考核中。

2、建筑工程领域建筑工程一直都是通用级碳纤维应用的重点领域。

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部分老旧桥梁、古旧建筑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工程修复问题,因此,碳纤维补强材料多以粘贴片材的形式应用。

一些新型的加固方法,如外贴预应力片材加固、网格加固、嵌入式加固等也在基础设施加固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日本由于频繁地震的原因,多年前就开始了碳纤维耐震补强材料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设计、施工水平的提高,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也独立或作为主要受力材料被应用于隧道、飞机跑道、停机坪、高速公路等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