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简略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民国
中国古典戏曲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 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 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 界三大古剧。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 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 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 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 形式。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豫剧、京剧、评剧、越剧、 黄梅戏。
琴棋书画-画
画,是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结晶。画的起源久 远,有着丰富的意思,“画中有诗,诗中有 画”,中国古代,诗与画分不开。画的作品 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画中常常包含 着艺术家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艺术也常常 孕育在画中。按类别可分为:国画、油画、 水粉画、漫画、简笔画、刺绣画、速写画、 字画、碳画、素描画、动画画等.
四大发明-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 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 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 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 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
琴棋书画 –琴
琴,古代弦乐器,最初是五根弦,后加至七根弦(亦称“七 弦琴”;通称“古琴”);某些乐器的统称。在古代,人的 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 四大才能之首。
琴棋书画 –棋
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 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弈”中的恬 淡、豁达、风雅、机智和军事、哲学、诗词、艺术共聚一堂。黑白之间,楚 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 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 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下棋不只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艺术, 一种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
四大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 浒传》,一般简称《水 浒》,作于元末明初,是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施 耐庵著,罗贯中编次。施 耐庵祖籍苏州。《水浒传》 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 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 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 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 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 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 事文学都有极深远的影响。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唐代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汉服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明代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清朝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民国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 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 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 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由中华 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不 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旗袍是在现 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 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商周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 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 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 来遮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春秋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秦代
中国传统服饰-隋唐五代服饰
主要人物
顾恺之 展子虔 吴道子 阎立本
王冕
张泽端
徐渭
郑板桥
中国汉族传统服饰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 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易· 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 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 名· 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 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 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国古典戏曲-豫剧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 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 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 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典戏曲-京剧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 曲剧种之最,至今已有 200年的历史。它是在 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 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 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 渐演变而形成的。是具 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 熟、气势宏美,是近代 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 唱、 念、做、打 是京剧表演 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 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宗教哲学-阴阳
阴阳源自古代中国人 民的自然观,是古人对 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 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 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 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 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 字,来表示万物两两 对应、相反相成的对 立统一,既《老子》 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所谓"一阴一 阳之谓道"。《易经》 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 理和哲理。
琴棋书画 –书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 前的殷代后期,人们就地 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 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 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 石头的书在古代,将整篇 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 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 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 的书 缣帛是丝织物,轻软 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 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 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 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 以弥补简牍。还有宋至清 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 子书。
四大名著-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相传是吴承恩,成书于16世纪 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 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 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 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 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 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 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 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 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 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 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 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戏曲-黄梅戏
宗教哲学
主要研究宗教的本质和规范,宗教世界观与 人生观和道德的关系,宗教语言和宗教的象 征意义等。中国5000年历史中产生发扬了如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 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 老君等多种教派和约定俗成的叫法。
宗教哲学-佛
佛, 梵文 Buddha“佛 陀” 。意译为“觉者”、 “知者”、“觉”。觉 有三义:自觉、觉他 (使众生觉悟)、觉行 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 高果位。据称,凡夫缺 此三项,声闻、缘觉缺 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 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 小乘讲的“佛”,一般是 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 经的合称,是中国儒 家经典的书籍。四书 指的是《论语》《孟 子》《大学》和《中 庸》;而五经指的是 《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 《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 春秋”。
四书五经
诗词曲赋
诗词曲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学的概称; 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业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按 历史朝代的经典代表,主要有《诗经》、 《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 词》、《元曲》、《明小说》
中国古典戏曲-京剧
中国古典戏曲-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 戏曲剧种,全国五大戏曲剧种 之一。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 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 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 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 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 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 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 莲君等流派。以《小女婿》 《刘巧儿》《花为媒》《杨三 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 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 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 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 北一带流行。
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是中国汉族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一种黑色或棕色 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以 后一般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 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
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
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 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 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 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简略
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 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 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 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 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 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
中国古典戏曲-越剧
越剧,又名绍兴戏起 源于清末绍兴府嵊州 (古代越国首都), 发祥于上海。汉族戏 剧之一,中国五大剧 种之一,全国第二大 剧种。由当地民间歌 曲发展而成,在发展 中汲取了昆曲、话剧、 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 成。代表作《梁山伯 与祝英台》《天上掉 下个林妹妹》, 《西 厢记》
中国古典戏曲-黄梅戏
四大发明-造纸术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 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 片替代龟甲和兽骨,西汉 时在宫廷贵族中用缣帛或 绵纸写字。蔡伦只是改造 了纸。造纸术在7世纪经 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 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 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 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 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