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

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社会高速前进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人重要性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现代人仔细推敲。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传统文化的作用等方面剖析,真正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精髓,和学习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华更多的体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及对待事物坚韧不屈的精神上,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1.2知行合一观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1.3重视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1.4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于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1.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

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

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的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2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对当代中国人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我们爱国主义情感更可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

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也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同时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对于以新一代的青年为代表的人群中,有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民
族英雄的可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2.2意志品质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现代人需要反思和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

2.3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当前社会每年的跳槽现象频现,人们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同时培养团队写作已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和谐统一”,发挥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

3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当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意味的盲从,我们也必须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吸取优点摒弃错误,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永远画写着浓重的一笔。

3.1没有科学观念
中国漫长的历史有着较为发达的常识和哲学,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和体系。

任何一种比较成熟的科学概念体系往往是从一些最为精练的初始概念或者假设出发,然后以严密的逻辑手段或试验手段推演归纳出一系列的定理、定律、公理、方程,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为人类认识、理解、描述、预测客观世界提供逻辑根据。

这种科学体系的典型代表就是欧式几何和牛顿力学。

但可惜的是翻遍中国历史,没有产生过任何一个类似的科学体系。

按道理中国在数学领域最有希望建立这样的体系,但数学著作往往注重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与应用。

比如勾股定理,实际是举出了它的一个“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并没有把他用抽象的语言或者数学公式表达出来。

中国工匠精于测量制造,但中国始终没有形成几何学。

可以说这一缺陷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致命的,当西方人应用科学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的时候,中国只是创造了更多的诗词歌赋、训诂考据,也没有产生一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

如果说有,中国人当首选张衡,可惜他死后墓碑上写的是官职,如果不是因为他是做官的,可能他连墓碑都没有。

3.2家庭伦理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人生下来就是不自由的。

在一个注重家庭伦理道德的社会里面,社会组织是独裁的、等级制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父亲的权威天然高于儿子,君主天然高于臣子,丈夫天然高于妻子。

一个人生下来,已经在道德上被赋予了某种角色。

这种伦理制度虽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有序,但从根本上也扼杀了个人的自由与个性。

个人不能怀疑权威,怀疑就要受到谴责。

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发明创造往往被集体的名义所抹杀。

3.3没有把自然世界作为研究思考的中心内容
在中国思想家那里,天地自然和人是一体的,是天人合一,物我相齐的。

人和客观自然世界本来是统一的整体,没有必要单独拿出来具体研究,实际上就是取消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区别。

比如“轻的物体下落的快还是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这样的问题在希腊哲学家那里是个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家这里就不是个问题。

中国的古圣先贤们进行思考的最终目的往往还是落实在人本身,落实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去。

无论哪一派思想,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讲到政治和道德,具体的自然规律反倒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实际上中国也没有哪一派思想是单纯以自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因此从以上几点我们也能得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一味的盲从,必须取其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指挥的接近,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注重和谐、中庸之道和兼容之学。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是对这部丰富世界遗产的捍卫,也是运用中国人几千年的聪明才智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适、说儒:胡适精品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 楼字烈:中国现代社会与儒家伦理,国学网,2004—07-10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4] 刘小枫《中国文化特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
[6] 李锦全《人文精神的传承与重建》广东人民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