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5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new-w
第05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new-w
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体直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在空气中与颗粒沉降速度相 等的单位密度(1g/cm3)的球体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与颗粒的空气动力 学行为密切相关,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 5
da与ds的换算
在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是斯托克斯 (Stokes)直径ds 和空气动力学直径da ,特别是后 者。二者的关系如下:
尘效率。
i
S3i S 1 2i S1i S1i
分割粒径-除尘效率为50%的粒径
28
例题
对旋风除尘器的现场测试得到:除尘器 进口的气流量为10000Nm3/h,含尘浓度 为4.2g/Nm3。除尘器出口的气体流量为 12000Nm3/h,含尘浓度340mg/Nm3。试 计算该除尘器的处理气体流量、漏风率 和除尘效率。
2 N 340 1 1 91.9% 1N 4200
30
通过率与分割粒径
通过率也是表示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的技术指 标,它常用来表示袋式除尘器等高净化效率的 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
S 2 2 N Q2 N P 1 S1 1N Q1N
分割粒径dc 为分级效率等于50%时对应的粒径。
2.9 粉尘的爆炸性
粉尘发生爆炸必备的条件: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构成的可燃混合物达到一定 的浓度
最低可燃物浓度-爆炸浓度下限 爆炸浓度上限
存在能量足够的火源
24
第三节 净化装置的性能
3.1 评价净化装置性能的指标
技术指标
处理气体流量:进口和出口的气体流量的平均值 净化效率:表示装置净化污染物的效果的重要指标 压力损失:指装置的进口和出口气流全压之差,是能耗 大小的指标。实质上是气流通过装置时所消耗的机械能。
Fi
n n
N
i
i
i
8
个数频率密度:单位粒径间隔时的频率。
p(d p ) dF / dd p
9
个数分布的测定及计算
10
1.3 众径与中位径
粒数众径 频度p最大时对应的粒径,此时
dp d 2 F 0 2 dd p计频率F=0.5时对应的粒径。
中间温度,同时起作用
cm
比电阻对电除尘器运行有很大影响,最适宜范围104~1010
20
典型温度-比电阻曲线
21
2.7 粉尘的粘附性
粘附(粉尘颗粒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和自粘(颗粒彼此相互 附着的现象)
粘附力-克服附着现象所需要的力
粘附力:分子力(范德华力)、毛细力、静电力(库仑力) 断裂强度-表征粉尘自粘性的指标,等于粉尘断裂所需的力 除以其断裂的接触面积
2
显微镜法
定向直径dF(Feret 直径)
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
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M(Martin直径)
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 线段长度。
投影面积直径dA(Heywood直径)
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 Heywood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F>dA>dM
16
2.4 粉尘的含水率
粉尘中的水分包括附在颗粒表面和包含在凹坑和细孔中的自由水分
以及颗粒内部的结合水分
含水率-水分质量与粉尘总质量(包括干粉尘与水分)之比 含水率影响粉尘的导电性、粘附性、流动性等物理特性 吸湿现象:尘粒能溶于水,则在尘粒表面形成溶有该物质的饱和水 溶液。如溶液上方的水蒸气分压小于周围气体中的水蒸气分压,该 物质将由气体中吸收水分。
b (1 ) p
14
2.2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 (P144)
安息角:粉尘从漏斗连续落下自然堆积形成的 圆锥体母线与地面的夹角
滑动角:自然堆积在光滑平板上的粉尘随平板
做倾斜运动时粉尘开始发生滑动的平板倾角
安息角与滑动角是评价粉尘流动特性的重要指 标
安息角和滑动角的影响因素:粉尘粒径、含水 率、颗粒形状、颗粒表面光滑程度、粉尘粘性
总除尘效率
T 1 (1 1 )(1 2 ) (1 n )
34
第四节 颗粒捕集的理论基础
4.1 颗粒捕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作用力
对颗粒施加外力使颗粒相对气流产生一定位移并从气 流中分离
颗粒捕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作用力:外力、流体阻力、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外力:重力、离心力、惯性力、静电力、磁力、 热力、泳力等
平衡含水率:尘粒上方的水汽分压与周围气体中的水汽分压相平衡
时的含水率。
17
2.5 粉尘的润湿性
润湿性-粉尘颗粒与液体接触后能否互相附着或附着的难易程
度的性质
润湿性与粉尘的种类、粒径、形状、生成条件、组分、温度、 含水率、表面粗糙度及荷电性有关,还与液体的表面张力及尘 粒与液体之间的粘附力和接触方式有关。
11
1.4 粒径质量分布
类似于数量分布,也有质量频率、质量筛下累积
频率、质量频率密度等。
在所有颗粒具有相同密度、颗粒质量与粒径立方 成正比的假设下,个数分布与质量分布可以相互 换算。
同样的,也有质量众径和质量中位径(MMD)
12
1.5 平均粒径 (check ex.5-2)
前面定义的众径和中位径是常用的平均粒径之一。 长度平均直径
3
显微镜法观测粒径直径的三种方法
a-定向直径
b-定向面积等分直径
c-投影面积直径
4
筛分法与光散射法
筛分直径: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筛孔的宽度
筛孔的大小用目表示-每英寸长度上筛孔的个数
等体积直径dV: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体的直径
沉降法
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s:同一流体中与颗粒密度相
根据断裂强度分类:不粘性、微粘性、中等粘性、强粘性
粒径、形状、表面粗糙度、润湿性、荷电量均影响粘附性
22
2.8 粉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粉尘的自燃性
自燃
存放过程中自然发热 燃烧 热量积累 达到燃点
自然发热的原因-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
酵热
影响因素:粉尘的结构和物化特性、粉尘的存在 状态和环境 23
3.3 总净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总净化效率:同一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的污染物数量与进入装置
的污染物数量之比。
1
S2 Q 1 2N 2N S1 1NQ2 N
通过率:出口污染物流量与进口污染物流量之比。
P S2 2NQ2N 1 S1 1NQ1N
分级除尘效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或粒径间隔内粉尘的除
31
分级除尘效率
分级除尘效率是表示净化装置对各种不同粒径的 粉尘的除尘效果的技术指标,可以科学地(严格) 表示净化装置的除尘效果。 除尘装置的除尘效率的高低,往往与粉尘的粒径 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表示除尘效率与粉尘粒 径的关系,提出了分级除尘效率的概念。分级除 尘效率系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dpi 或粒径间隔 dp 至dpi 颗粒△dp内粉尘的除尘效率,简称分级 效率。
ni d pi 3 ni d pi
2
f i d pi 3 f i d pi 2
13
第二节 粉尘的物理性质
2.1 粉尘的密度
单位体积粉尘的质量,kg/m3或g/cm3
粉尘体积不包括颗粒内部和之间的缝隙-真
密度
p
用堆积体计算——堆积密度
b
空隙率——粉尘颗粒间和内部空隙的体积与 堆积总体积之比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1.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2.粉尘的物理性质
3.净化装置的性能
4.颗粒捕集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1.1 单一颗粒的粒径
1.1.1 定义
按一定方法确定的表示一个颗粒大小的代表 性尺寸的物理量。
1.1.2 测定方法
粒径可以有很多种表示方法,常用的粒径表 示方法与粒径的测定方法有关。 粒径的测定方法可分为四大类:显微镜法、筛 分法、光散射法(电子计数法)和沉降法。
dL
ni d pi ni
f i d pi
表面积平均直径
dS [ ni d pi 2 ni ni d pi 3 ni ]1/ 2 (f i d pi 2 )1/ 2
体积平均直径
dV [ ]1/ 3 (f i d pi 3 )1/ 3
体积-表面积平均直径
dSV
天然粉尘和人工粉尘的荷电量一般为最大荷电量的1/10 荷电量随温度增高、表面积增大及含水率减小而增加, 且与化学组成有关
19
粉尘的导电性
比电阻 导电机制:
d
V j
(Ω cm)
高温(200oC以上),靠粉尘本体内部的电子和离子进行—体积比电阻 低温(100oC以下),靠粉尘表面吸附的水分或其他化学物质中的离子 进行-表面比电阻
29
处理气体量:
QN
1 Q1N Q2 N 1 10000 12000 11000 Nm 3 / h 2 2
漏风率:
Q1N Q2 N 10000 12000 20% Q1N 10000
漏风情况下的除尘效率: Q 34012000 1 2N 2N 1 90.3% 1N Q1N 420010000 不漏风情况下的除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