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民间文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填空1、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和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2、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
3、民间文学的特征是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所带来的,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有异文在所难免。
4、共六卷,主要记述了周穆王巡游四海,见西王母的故事。
5、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是三国时魏所撰的,现存二十余则。
6、可以看作是南朝民歌的代表。
7、1955年5月,民研会主办的专门性刊物月刊创刊。
8、从1984年开始,由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组织领导、编撰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9、民间文学作品的采录,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有人把它称为“”。
10、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8年制定出“,重点整理,大力推广,”的民间文学工作方针。
11、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有30余种,这些志怪小说中保存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的《搜神记》、王嘉的、陶潜的等。
13、人民大众所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包括神话、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14、由民族文化的交流整合,投射中国民间文学这个口头艺术整体上的中华文化特色,可以从、、、四个字上反映出来。
15、西汉著篇记载了古老的壮族民歌《越人歌》。
16、宋元戏曲的乐调主要就是按照的宫调来分配的。
17、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
18、所谓传承人,可分为和两种。
19、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集体性、、和传承性。
20、唐太宗制定的集中了隋唐时代汉族民间以及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乐曲的成就,完成了汉族声律的大转变。
21、盘古开天辟地、化生天地万物的神话,最早也见于三国东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
22、随着市民阶层的形成,加上受西域音乐的影响,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民间文学形式,即。
23、20卷(续集10卷),写成于晚唐时期,是一本极有价值的民间文学资料集。
此书所载的灰姑娘型故事、木鸟型传说《鲁班作木鸢》成为世界上最早见于文字记录的同类型故事。
24、民间小戏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中,构成了庞大的系统,在这些系统中主要有和等(选写两个系统)。
25、唐代高僧到西域取经,回国后所撰的也记述了不少以印度为主的西域民间故事传说。
这一切为我国故事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26、为古代民谣专集,收古今民谣二百八十余首。
27、年以来,由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领导编纂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指、、《中国谚语集成》。
28、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创世史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彝族的、纳西族的、苗族的。
29、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运动的中心在,其代表人物有、。
30、明末清初,文学大师冯梦龙搜集整理了两部著名的民歌集子,其作品名称为、。
31、我国著名三大英雄史诗是藏族的、蒙古族的、和的《玛纳斯》。
32、“民俗”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率先由提出。
33、时期,志怪小说有30余种,这些志怪小说中保存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任仿的《述异记》、陶潜的等。
34、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曾明确提出当时搜集民间歌谣有两个目的,即学术的和。
35、20世纪,对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传说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是顾颉刚的。
36、按照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研究方法编纂的著名民间故事研究的工具书是。
37、1950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成立,首任理事长是。
38、由著名作家李季根据陕北信天游民间歌谣形式创作的,在当时解放区文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39、由贺敬之根据陕北秧歌剧和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的,在中国歌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0、“Folklore”一词最先由博物学家汤姆斯提出来,其意思为“民众的知识或民众的智慧”。
41、我国著名创世史诗有纳西族的,瑶族的;著名的民间叙事长诗是(民族)的《阿诗玛》。
42、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与信天游极为接近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
43、我国民间说唱主要分为唱故事、和说笑话三大类。
44、我国机智人物故事十分丰富,其中最有名的机智人物有维吾尔族族的、汉族的等。
45、我国三大英雄史诗是藏族、蒙古族的《江格尔》和的《玛纳斯》。
46、民间笑话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
47、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有30余种,这些志怪小说中保存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的《搜神记》、的《述异记》、陶潜的等。
48、先秦时代,我国北方民歌被保留下来的代表性作品是。
南方民歌被保留下来的代表作品为。
49、“五四”运动前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发起的全国性的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沈伊默、、。
这次运动被誉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开端。
50、我国从1984年以来,组织和进行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轰轰烈烈,其中三套具体指、、。
51、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是指、、、。
二、名词解释1、传说核2、史诗3、再生态民间文学4、全面搜集5、集体性6、歌谣学运动7、花儿8、民间歌谣9、民间笑话10、创世史诗11、民间传说12、《民俗周刊》13、神话14、信天游15、英雄史诗三、简答题1、试论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2、在民间文学的采录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持记录的忠实性?3、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4、如何理解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5、简析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6、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7、简述史诗的主要特点。
8、民间文学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9、如何理解民间故事的幻想性?10、简析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11、为什么说神话是严肃神奇的语言艺术?12、试举例说明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13、简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民间文艺学运动。
14、简述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15、如何理解民间歌谣的真实性?四、利用民间文学基本理论分析下面作品1、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
鬼言:“我是鬼。
”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
”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
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
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
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当时石崇有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2、吴王夫差,小女,名曰紫玉,年十八,才貌俱美。
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女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
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求婚。
王怒、不与。
女玉结气死,葬阊门之外。
三年,重归,诘其父母;父母曰:“王大怒,玉结气死,已葬矣。
”重哭泣哀恸,具牲币往吊于墓前。
玉魂从墓出,见重流涕,谓曰:“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玉乃左顾,宛颈而歌曰:“南山有乌,北山张罗;乌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
悲结生疾,没命黄垆。
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
故见鄙姿,逢君辉光。
身远心近,何当暂忘。
”歌毕,歔欷流涕,要重还冢。
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
”玉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
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
”重感其言,送之还冢。
玉与之饮燕,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
临出,取径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毁其名,又绝其愿,复何言哉!时节自爱。
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
王大怒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
”趣收重。
重走脱,至玉墓所,诉之。
玉曰:“无忧。
今归白王。
”王妆梳,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
重从远还,闻玉已死,故赍牲币,诣冢吊唁。
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冢。
愿勿推治。
”夫人闻之,出而抱之。
玉如烟然。
3、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
刘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
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
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
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
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往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
谓:“子年少。
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
”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
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
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
乃分其汤肉葬之。
故通名三王墓。
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4、新罗国有第一贵族金哥,其远祖名旁迤。
有弟一人,甚有家财,其兄旁迤因分居,乞衣食。
国人有与其隙地一亩,乃求蚕谷种于弟,弟蒸而与之,迤不知也。
至蚕时,有一蚕生焉,日长寸余,居旬大如牛,食数树叶不足。
其弟知之,伺间杀其蚕。
经日,四方百里内蚕,非集其家。
国人谓之巨蚕,意其蚕之王也,四邻共缫之,不供。
谷唯一茎植焉,其穗长尺余,旁迤守之。
忽为鸟所折,衔去,旁迤逐之。
上山五六里,鸟入一石罅,日没径黑,旁迤因止石侧。
至夜半月明,见群小儿赤衣共戏。
一小儿云:“尔要何物?”一曰:“要酒”。
小儿露一金锥子,击石,酒及樽悉具。
一曰:“要食”。
又击之,饼饵羹炙罗于石上。
良久,饮食而散,以金锥插于石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