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2012-2013学年高一期末文化统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
第Ⅰ卷1页至8页,第Ⅱ卷9页至10页。
两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62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踉跄.(qiàng)尘芥.(jiè)对峙.(zhì)桌帏.(wěi)B.娴.静(xián)肇.事(zhào)游弋.(yì)监.生(jiān)C.啁.啾(zhōu)笙.箫(shēng)绯.红(fēi)宁谧.(mì)D.煊.赫(xuǎn)青荇.(xìng)俨.然(yǎn)呜咽.(yà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这类经验的神密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部作品和每一个思想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B.抬头望处,已到巫山。
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
C.夹袄也贴住了脊心,两块肩甲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D.民间流传着: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戴,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迁延顾.步(眷顾)美不胜.收(能承受)残曛烛.天(蜡烛)妖.童媛女(艳丽)B. 扣.人心弦(敲)雷霆.万钧(疾雷)素昧.平生(不了解)崇山峻.岭(严正)C. 洁白无瑕.(玉斑)礼尚.往来(重视)潜.移默化(暗中)不言而喻.(比喻)D. 沸反盈.天(充满)百舸.争流(大船)欣欣向荣.(茂盛)游目骋.怀(尽情施展)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赛场上果然深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B.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灵感。
C.薛宝钗巧妙而自然地利用了她豁达的行为、端方的品格,与林黛玉虚与委蛇....,从而赢得了她的尊敬。
D.在国际会议上,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连清醒的青年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那是“送来”的,不是“拿来”的缘故。
A.但所以也由于而B.可于是而由于却C.可所以而因为却D.但于是也因为而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黑的人便过灯笼,一把下纸罩,裹了馒头,与老栓;一手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这老东西……”。
A.抢扯塞抓B.扯抓塞抢C.抢塞扯抓D.抓扯塞抢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B. 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C. 心理学家分析“偷菜”现象时说,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违章窃喜”心理不仅可以在虚拟世界得以满足,而且朋友间的交往方式也因此变得简单而富有趣味。
D.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高度的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孙后代。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
(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
)B.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C.小屋迷失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他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D.“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9.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句是A.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拟人)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比喻)C.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10.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描写)B.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
(叙述)C.你看,绛紫色的山峰衬托着这一团雾,真美极了。
(议论)D.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
(说明)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B.阅读小说时,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去理解小说的艺术世界。
C.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在语言运用上要求用字少而容量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诗歌要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意”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境”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者融合一致,形成了诗的意境。
12.下列各项中,作品、出处、朝代及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陶渊明集》西晋田园诗人陶潜B.《将进酒》《李太白集》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C.《旅夜书怀》《杜诗详注》中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甫D.《买花》《白居易集》晚唐浪漫主义诗人白居易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可以分为旧体诗和新诗,古代诗歌都是旧体诗,“五四”以后的诗歌被统称为“新诗”。
从总体上说诗歌在所有文学题材中是思想内容最抽象的一种。
B.《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C.中国现代小说发轫于五四时期。
它继承我国古代小说的优秀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富于民族特色和现代意识。
D.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的时候,美国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引起了文学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它出现在美国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时代。
14.下列有关口语交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而语音方面尤为突出。
B.朗读传声,就是指在整个朗读过程中富有变化,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C.解说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和职业技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情景对话时应根据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教养、心态以及长幼、亲疏等,选择适合的态度、语气和言辞。
15.下列各项对有关课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荷塘月色》一文中描绘的景象不是一般的客观存在,而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B.《晚秋佳日》选自《自然与人生》。
作者德富芦花,日本作家,作品有《黑潮》、《青山白云》。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拿来主义》这两篇课文都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D.《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欧·亨利,美国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合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
二、阅读理解选择题(共四大题,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一)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
两岸山峰奇绝,联绵不断,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①,而诗意②又是变化无穷的。
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的杜鹃。
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
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船一下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前进。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
初下泄滩,那万马奔腾的江水会让你突然感到它简直是在旋转不前,一千个、一万个漩涡,使得“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
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
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
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
……秭归正面有一大片铁青色礁石,森然耸立江面。
经过很长一段急流才绕过泄滩。
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斗着、震颤着前进。
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
山峰左面却又出现一道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地香溪。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
16.对第一段两个“诗意”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①是就人们给巫峡十二峰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②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B.①是就三峡的美而言的,②是就巫峡的美而言的。
C.①和②都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
D.①和②都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17.对第一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突然发现深灰色石岩从高空落入江心,那落下的轨迹像一个惊叹号。
B.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那形状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C.这个句子既描写了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的石岩状似巨大惊叹号,又表达了如此壮美的景象令人惊叹的感情。
D.见石岩直垂浸江的景象,产生石岩“从高直下”的动感,不禁发出惊叹。
18.下列各句试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突然是绿茸茸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A.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
D.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
19.文章写西陵峡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谣和古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读者的知识。
B.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美感。
C.王昭君和屈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在这里引用传说和诗句,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