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台账
一、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切合企业自身,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开会讨论,认真评审,留有记录,最好有影音资料。
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签发,红头文件公示。
管理制度的制定和修订要有程序设定。
制度制定或修订好了,要及时进行培训,培训要有记录。
最关键的一点,制度既然制定了就要严格遵守,在实施过程中,有不合适的要适时修订。
2.建立健全实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重点岗位要张贴操作规程,责任制。
责任制的制定要切合自身,各级别、各岗位职责不同,要切合实际,不要千篇一律。
3.各级安全责任状的签订和绩效管理情况
安全生产责任要层层落实。
有了责任状,工作内容予以细化、量化,依据责任状对全员进行绩效考核。
考核不只是处罚还有激励。
每周或每月公布考核情况,将奖励与处罚结果进行公示。
起到激励与警示的作用。
4.制定符合规定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张贴到位
依据设备携带的说明书进行编撰操作规程,张贴在岗位上。
5.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检查通报,保证执行良好。
很多企业制度一大堆,编写的也漂亮,但执行上几乎就没有制度。
制度制定了就要认真贯彻落实。
二、安全工作体系
1.依法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设置安全总监,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安全总监是江苏省的要求。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班组长、车间主任、部门负责人、企业主要负责人等要取得安全管理人员证,多多接受培训。
有能力的还要考取注安师。
企业要对考取证书,积极向上的员工进行鼓励,回到那个的给予证书津贴。
2.主要负责人按要求参加政府或企业的会议和活动
安全生产搞好的关键是企业老板要重视,连政府组织的会议,企业内部的会议都不参加,这是不重视安全的行为。
3.主要负责人参与企业重要安全检查活动(每一季度至少一次)
10月大督查,至少有三份检查记录、影音资料
4.贯彻落实上级重要安全生产会议和文件精神
对于上级重要的安全生产会议和文件,要组织人员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学习和宣贯,企业还要对这些会议和文件采取一些动作,制定方案,并由安委会出文件张贴在宣传栏上,全厂公示。
5.高危行业企业及各类人员密集场所领导带班和重点时段24小时值班。
在一些重大的会议、活动期间,在政治敏感期间企业要特别重视。
6.建立发包出租管理制度,对外施工队伍做到管理、检查、培训、考核四统一。
严格按照承包商管理制度执行:资质审查、安全管理协议、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培训、考核等
7.安全生产资金提取和使用情况
8.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规定和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岗位不同,接触的职业危害不同,需要佩戴的劳保用品不同,企业要切实制定劳保用品发放标准。
劳保用品购买要求供应商提供必要的资质材料。
三、教育培训台账
1.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计划
2.“三项岗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到100%
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电工,焊工,高危工艺操作工等要取证
3.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做到一人一档,要做到全员安全培训。
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从业人员要进行不少于72小时的专门培训教育。
全公司所有职员每年都要举行安全生产考试;对调入、招入、分配、转岗、复岗和实习员工,高危行业要进行不少于72小时的培训。
4.狠抓岗前培训、班前会、应知应会
四、隐患排查治理
1.建立(重大)危险源登记、评估、备案、监控、应急救援等工作机制,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现场动态监管情况
2.按照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测、检验,完好率达到100%。
检验的证书等要保存完好。
对特种设备、安全设施要实行一器一档,日常检查情况,维修情况,更换情况要有记录。
并由台账展示。
3.安全生产风险分析评估管控以及向从业人员告知,重大隐患、重要事项全厂通报
对全厂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分级、制定安全管控措施,并对职工进行培训。
将重大隐患
进行通报,积极采取必要措施,降低风险级别。
告知内容要留有记录。
4.班组日日查,车间周周查,公司每半月进行检查
检查记录,影像资料
5.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清单,保证隐患排查、复查、整改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并通过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自报系统上报
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
1.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
2.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现场处置方案要会同一线职工进行编撰,在编撰期间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力争处置方案做到完善。
3.简历专兼职应急救援组织或与有关单位签订救援协议
4.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
依据《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标准》(GB 30077-2013)、物料的MSDS、常用化学品储存通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订立公司应急器材室内器材清单和车间岗位的应急物资清单,配备到位。
5.高危行业应当安装气象信息直通系统,恶劣天气停止作业。
六、事故报告和处理台账
1.建立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事故处理结束要召开会议,对现有的一些制度,措施等进行重新审定,查缺补漏。
2.接到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主要负责人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救援,防止事故扩大
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各部门要相互协调,为了防止制造恐慌和传播谣言,要切实做好舆论管控。
指定专人负责对外进行实时事故通报。
3.按照规定的报告时限、内容、方式等要求报告事故
4.主动配合事故调查工作
5.赋予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有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这一点要在制度上体现,或者专门下发红头文件。
赋权要有文件支持。
七、职工权力保障台账
1.劳动合同中载明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防止职业危害、缴纳工伤保险等事项
合同附件要有职业危害告知书
2.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告知职业危害检测结果、危害后果、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
3.授权员工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现场。
要有文件支持
4.及时处理员工报告的隐患,并建立奖励制度
5.设置意见箱,接收员工的意见建议
6.每年至少一次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