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急预案启动制度(1)医院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公众健康的程度、受事件影响的范围等,遵循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作出响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发布、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
(4)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单位等。
二、现场医疗救援制度(1)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公共事件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技术研究,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应急现场检伤分类工作,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首先对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有检查、处置,根据现场检伤结果将伤病者分为四类,标示不同的醒目颜色,分别为:危重患者,标红色,优先处置;重症患者,标黄色,次优先处置;轻症患者,标绿色,延期处置;濒死或死亡者,标黑色,可暂缓处置。
(3)现场医疗救援,包括抢险救护(将伤员从危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现场急救(对危重伤病员立即进行现场救治)、伤病员转动(及时、安全、合理地疏散到有条件的医院)等。
(4)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求援知识普及工作,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
在广泛普及医疗求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枣阳市鹿头镇吉河中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一、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等级确认与划分根据〈国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教育行政部门空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新传染病以及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等达到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2、学校实验室保存的烈性病菌株、毒株、毒种等丢失;3、发生在学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学校集体性食物中毒,一次中毒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2、学校发生肺鼠疫、肺炭疽,腺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病例、发病人数以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3、学校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乙类、丙类传染病短期内爆发流行,发病人数及疫情波及范围达到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5、群体性不明原因扩散到县(市)县以外学校;6、因预防搁或预防性服药造成人员死亡;7、因学校实验室有毒(物)药品泄露,造成急性中毒50人以上,或5人及以上;8、发生在学校,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信息报告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责任报告单位:学校各处室、办公室、年级组、食堂、实验室。
责任报告人:学校各处室、办公室、年级组、食堂、实验室负责人。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及程序A、初次报告学校各处室、办公室、年级组、食堂、实验室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校办公室、中心学校、市教育局及市卫生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特别重大(Ⅰ级)或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或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可直接报告省教育厅应急处臵工作组。
B、进程报告Ⅰ级和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过程中,学校每天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每日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处臵工作组。
Ⅲ级和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过程中,学校应及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报告上级教育直至教育部应急处臵工作组。
C、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省教育厅处臵工作组。
3、报告内容A、初次报告内容发报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造成伤害的人数;选报内容:事件初步性质、发生的可能原因等。
B、进程报告内容:事件控制情况(丢失的有害物查找情况)、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造成事故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C、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二)信息发布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向社会发布省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三、应急反应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根据相应级别做出应急反应。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未发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共公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部署和落实当地学校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区或内学校发生。
(一)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按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三)Ⅱ级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应急反应除按照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住址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三)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应急反应除按照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要求,组织实施应急措施以外,有死亡人员的应协助学校做好死亡人员的家属接待与安抚工作。
还应按照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四)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或患病人员进行救治;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或物品,或通知有关人员停止信用可疑中毒食品,停止使用可疑的中毒物品;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和物品;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与中毒或患病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或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积极配合卫生疾病控制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样留验,对相关场所、人员进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对中毒现场,可疑污染区进行消毒和处理,对于肺鼠疫、肺炭疽,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自我保护意识。
四、善后与恢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会同有关部门对所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害人员的善后工作。
对突发事件反映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
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并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第三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制度一、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或执法调查核实,尽快初步判断(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等,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事件危害。
二、根据事件的性质,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充分准备现场调查所需资料、物品,处置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协作。
三、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动态与控制措施相关信息,对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并及时上报。
四、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进一步完善现场调查、修订或调整预防控制措施。
五、及时报告或反馈调查处置的进展,做好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积极配合和协助其他部门开展工作。
六、现场工作必须服从统一指挥。
第四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制度一、卫生院成立相应组织,当好党委、政府参谋,组织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的领导,协调有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二、认真收集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及时上报县疾控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同时报告县卫生主管部门及政府分管领导;参与县疾控机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调查、核实、报告及处理。
三、健全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
四、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药品、器械等物资的供给和储备。
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演练,每年应根据情况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六、防保科及其业务科室应主动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后续调查工作,相关科室应积极予以配合。
七、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值班人员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要详细询问疫情和事故发生情况,认真做好疫情记录,并立即向分管领导和应急管理职能科室报告。
第五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宣传材料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
当人们意识到已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往往已为时已晚。
临床症状:轻型:中毒时间短。
中型:中毒时间稍长,可出现虚脱或昏迷。
重型:发现时间过晚,会很快死亡。
现场急救:当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救助者必须迅速按下列程序时行救助:1、因一氧化碳的比重比空气略轻,故浮于上层,救助者进入和撤离现场时,如能匍匐行动会更安全。
进入室内时严禁携带明火,尤其是开放煤气自杀的情况,室内煤气浓度过高,按响门铃、打开室内电灯产生的电火花均可引起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