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有效地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有效地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
2 讨 论
脊柱胸 、腰段 ( T11~ L2) 骨折脱位较为常见 ,前 路手术可直观定位伤椎椎体 ,减压彻底 ,对已损伤的 脊髓及神经干扰较小 。通过椎体间撑开植骨 ,可恢 复椎体高度和脊柱矢状平衡 ,提供利于神经恢复的 最佳空间 (椎管及椎间孔) ,也使脊柱恢复至接近正
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情况 男 30 例 ,女 6 例 ;年龄 17~63 岁 , 平均 4115 岁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 15 例 ,塌方砸伤 21 例 。骨折部位 : T11 6 例 , T12 13 例 ,L1 10 例 ,L2 7 例 。骨折类型 :爆裂型 25 例 ,骨折脱位 3 例 ,屈曲压 缩型 8 例 。 112 固定方式 Kaneda 装置 8 例 , Z2plate 20 例 , 仿 Z2plate 6 例 ,中华长城前路钉棒系统 2 例 。 113 结果 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 (ASIA) 神经功能 分级 ,术后比术前获 Ⅰ级恢复 8 例 , Ⅱ级恢复 19 例 , Ⅲ级恢复 6 例 ,3 例 A 级病人术后无功能恢复 。所 有病人术后 5~7 天坐起 ,10~14 天带围腰坐轮椅 或下地活动 。伤口深部感染 2 例 ,经 Ⅱ期手术病灶 清除 ,灌洗引流 2 周后痊愈 ; 脊柱侧凸 2 例 10°~ 12°,由于无神经症状和体征 ,未做特殊处理 ;脊髓损 伤加重 1 例 ,21 天后完全恢复 ;硬脊膜损伤 2 例 ,以 无创缝合线缝合后未造成脑脊液漏 ;胸膜损伤致气 胸 3 例 ,经胸腔闭式引流 5~7 天痊愈 。
人民军医 2003 年第 46 卷第 12 期 (总第 529 期)
·697 ·
分 、有效地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1 ] 。缺 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大多有高血压病 、糖尿病和高血 脂症等 ,这些疾病往往伴有高黏滞血症 ,导致微循环 障碍 ,微血栓形成 ,加重脑缺血 ,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本组 64 例血液流变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因而 早期应用有效的药物降低血液黏稠度非常必要 。 312 两种活血化瘀中药对血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 表明 ,中西医多种疗法均可降低血黏度 ,改善微循 环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三七总皂苷及丹 参均为改善脑循环的药物 。药理研究表明 ,三七具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全血黏度下降 、增加脑血流量 、 扩张血管降低动脉血压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 而且有缓解症状快 、疗程短的优点[2 ] 。我们对比观 察两组药物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液流变学影 响 ,治疗前 64 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 4 项以上异 常 ,治疗后两种药物对病人异常的血流变改善均有 一定的疗效 ,且随着治疗的周期延长疗效更加明显 。
表 3 两组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比较
镇 痛
异丙酚组
例数
%
0分 1~3 分 4 分以上 无痛率
1 000 0 0
1 000
100 3 0 0
100
注 :两组无痛率比较 , 3 P < 0105
利多卡因组
例数
30 560 310 30
%
313 6212 3414 313
3 讨 论
异丙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起效快 ,作用时 间短 ,苏醒快 ,镇痛效果好 ,不良反应小及无明显 后遗症 。其安全性与文献报道相似[ 1 ,2 ] 。本组结 果显示 ,应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后行人工流产术 ,其 无痛率 达 100 % , 且 宫 颈 松 弛 作 用 明 显 , 病 人 安 静 ,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 , 减少了手术不良反应 。其对心血管及呼吸功能有 一定的抑制 ,在正常范围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可 不予处理 。该药引起的呼吸变浅及随后发生的血 氧饱和度降低等 ,在短时间内就可恢复 , 无需吸 氧。
组年龄 、孕周 、孕产次及体重等均无显著差异 ,有可 比性 。 112 方法 均由专人手术 。异丙酚组由专职麻醉 医生协同监测麻醉过程 。常规接惠普 HR2监测仪 , 监测血压 、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 消毒铺巾 。异丙酚组于前臂或肘静脉穿刺 ,嘱咐病 人将对侧前臂上举 ,按 215 mg/ kg 静推异丙酚 ,诱 导至病人前臂不能上举 ,双目微闭 ,睫毛反射消失停 止静推 。平均诱导用药量 12216 mg (70~200 mg) , 平均维持用药量 38 mg (0~100 mg) ,平均总用药量 15519mg (80~270mg) 。诱导给药时间平均2106min
075000 河北张家口 解放军 251 医院 贾卫斗 李素红 杨博贵 郑铁钢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脱位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68312
1997~2002 年 ,我们采用侧前方减压前路植 骨内固定治疗胸 、腰椎骨折脱位 36 例 ,并随访 1~5 年 ,疗效满意 。
【摘要】 目的 :探讨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镇痛效果 。方法 :异丙酚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 醉 ,平均诱导用药量 12216 mg (70~200 mg) ,平均维持用药量 38 mg (0~100 mg) ,平均总用药量 15519 mg (80~270 mg) ;利多卡因组应用 1 %利多卡因 3 ml 宫颈内口处注射 ;分别比较两组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 、 出血 、不良反应等 。结果 :异丙酚组麻醉诱导及维持顺利 ,手术镇痛效果好 ,并对宫颈的松弛作用明显 ,并不 影响子宫收缩 、不增加人工流产手术后的出血量 ,其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 。结论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 术的镇痛 ,效果明显优于利多卡因宫颈注射法 。
2 结 果
211 一般效果比较 异丙酚组麻醉诱导及维持顺 利 ,手术镇痛效果好 。手术结束后 ,平均 2112 min 呼之睁眼 ,311 min (1~8 min) 能正确对答 ,815 min (3~15 min) 可自行坐起 。诱导时 ,出现呛咳 1 例 , 四肢远端不自主运动 6 例 。舌后坠 1 例 ,血氧饱和 度下降至 68 % ,经托下颌后缓解 。无呼吸暂停者 。 血氧饱和度降至 90 %以下 8 例 ,未作处理自行恢 复 。恢复时有欣快感 1 例 ,术后头晕 2 例 。全组注 射部位均无局部刺激症状 。术前诱导后 、术毕时的 血压 、心率 、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 ( 表 1) 。心率 从 64/ min 下降至 44/ min 1 例 。心率下降至 55~ 60/ min 3 例 。
因此 ,我们认为 ,异丙酚应用方法简单 、安全 、效 果可靠 ,对子宫收缩无影响 ,可使宫颈松弛 ,并不增 加出血量 ,大大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 ,适 合于短小手术及短时间有痛苦的检查和治疗 。
人民军医 2003 年第 46 卷第 12 期 (总第 529 期)
参 考 文 献 1 王 玲 ,任洪智 ,叶铁虎 等 1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
关键词 :异丙酚 ;静脉麻醉 ;人工流产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71314 + 1
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麻醉药 ,起效快 、作 用时间短 、恢复迅速而平稳 ,不良反应少 ,镇痛效果 佳 。1997 年 2 月~2000 年 12 月 ,我们采用异丙酚 静脉麻醉施行人工流产手术 1 000 例 ,与利多卡因 宫颈口注射比较 ,前者镇痛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
血氧饱和度 ( %) 9818 ±019 9613 ±1510 9710 ±111
212 术中出血及宫颈松弛比较 手术前 、后宫腔大 小变化平均 015 cm (0~1cm) 。术中出血 > 30 ml , 异丙酚组为 70 例 ,利多卡因组为 35 例 ;两组术中宫 颈松弛情况比较 ,异丙酚组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 (表 2 , P < 0105) 。结果提示 ,异丙酚不影响子宫收缩 , 不增加人工流产手术后的出血量 ,并对宫颈的松弛 作用明显 。
表 1 异丙酚组人工流产术麻醉诱导前 、后血压 、心率 、血氧 饱和度情况( x + s)
监测项目
诱导前
诱导后
术 毕
收缩压 (mmHg) 116125 ±9 107125 ±1015 110125 ±11125
舒张压 (mmHg) 72175 ±11125 69 ±12175
69 ±12
心 率 (次/ min) 9614 ±1617 8812 ±1315 7817 ±1512
≤6
873
8713
209
2312 3
≤7
127
1217
21
213 3
注 :两组术中宫颈松弛情况比较 , 3 P < 0105 。
213 镇痛效果比较 异丙酚组无痛率达 100 % ,而 利多卡因组的无痛率仅为 313 % ,两组镇痛效果比 较 ,差异显著 (表 3 , P < 0105) 。
表 2 两组人工流产术中出血及宫颈松弛情况比较
异丙酚组 ( n = 1 000) 利多卡因组 ( n = 900)
比较项目
例数
%
例数
%
出血量 (ml)
< 15
360
3610
340
3718
25
5813
> 30
70
710
35
319
宫颈松弛情况 (mm)
≤5
0
0
670
7414 3
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门诊早孕妇女 1 000 例为异丙酚组 ,均 自愿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 。年龄 23~42 岁 ,平均 2614 岁 ;体重 48~70 kg ;孕 6~8 周 。既往无心血 管疾病及过敏史 ,无严重呼吸功能不全 ,无肝 、肾功 能不全 ,无急性支气管炎及急性生殖道感染 。同时 , 选择同等条件的早孕妇女 900 例为利多卡因组 。两
参 考 文 献
1 蒲传强 ,郎森阳 ,吴卫平. 脑血管病学.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1999. 76
2 王筠默 ,中药药理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70 (编校 :程国洲 收稿 :2003 - 0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