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起火灾扑救培训课件
第三节 安全疏散
一、人员的安全疏散 二、物资的安全疏散
三、特殊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一、人员疏散应该遵循的原则
•
•
在人员集中的场所,火灾的突然降临,会使众 多的火灾现场被困人员感到大难临头,惊慌失措, 争相逃命,互相拥挤,结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 此,在火灾发生初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疏散被困 群众、实行自防自救就成为了一个首要课题。
2005年6月10日11时40分左右,广东省汕头市潮南 区峡山街道华南宾馆突发大火。死亡人数为31人,该宾 馆的老板姓杜,人称阿龙,是普宁人,火灾发生后就不 见踪影了。 据多名幸存的华南宾馆员工透露:‚刚开始时,只 是看见烟,我们都去救火了。后来,火大起来。我们就 救不了了。‛华南宾馆的一名厨师:‚当时我正在厨房 里为客人准备午饭,后来听见老板在外面喊‘二楼着火 了,大家快去救火啊!’‛该厨师反映这名被称为‚阿 龙‛的老板,发现着火却没有报警,但参与了救火,可 后来就不见他的踪影了。 阿美是华南宾馆二楼KTV包房上班的四川女孩。死里 逃生的她介绍:‚我们住在宾馆的四楼。起火时我们很 多姐妹都在房间里睡觉,客房的服务员根本没有通知我 们。‛
(二)报火警的内容
3、火势情况。
便于消防队到场后迅速掌握火场情况,立即开展火 灾救援工作。
(二)报火警的内容
4、报警人姓名及所用电话号码。
经常有人报警后就关闭了手机或者离开了报警电话, 如果报警人未将起火地点讲清楚,消防队也无法通过 电话知晓起火地点,同时,留下电话号码,消防队在 到达火场前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了解火势的情况,便于 快速调集增援部队。
பைடு நூலகம்.2陈家湾门面火灾事故
电器火灾--电器设备在安装、使 用中,违反安全规定,或者线路老化、 短路、乱拉电线等会造成电器火灾。
9.12金林门窗厂火灾事故
人为放火--刑事防火、私仇报复 防火、骗保索赔防火、精神病放火等。 自然起火--雷击、地震、静电、 自然等引起的火灾。
•
2002年6月16日凌晨2时40分许,位于海淀区学院路20号 院内非法经营的‚蓝极速‛网吧发生火灾,火灾造成24人死 亡,13人受伤。原因为两名少年与‚蓝极速‛网吧的服务员发 生纠纷,起意报复,案发前于火灾现场附近的加油站购买1.8 升汽油,最终导致这场火灾。
吸烟玩火、乱扔烟头、火柴梗、 卧床吸烟、将烟灰缸内的未熄灭烟头 倒进纸篓,玩火柴、打火机、乱放鞭 炮等都可能引起火灾。
2008年12月19日花溪村15栋2单元8-1亡人火灾事故
用火不慎--人们麻痹大意,用火违 反安全制度或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会造 成火灾。包括使用炉灶不当,用蜡烛 等明火照明,生火取暖等。
是建国以来卫生系统的最大一起火灾。
•
12月15日16时10分许,吉林省辽源市中心 医院突然停电。电工在一次电源跳闸、备用 电源未自动启动的情况下,强行推闸送电。 16时30分许,配电箱发出‚砰砰‛声,并产 生电弧和烟雾,导致配电室发生火灾,在自 救无效的情况下,于16时57分才打电话报警, 前后历时近30分钟,造成了火势的迅速发展 蔓延。因该单位延误了扑救初起火灾、控制 火势的最佳时机,消防队到达现场时,已形 成大量人员被困的复杂局面,群死群伤事故 已经不可避免。
国家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课程
初起火灾处置常识
市消防培训中心第八课题组
第一节
引
言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火灾报警
安全疏散 火灾扑救 火灾现场保护
第一节 引言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或 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 要知道: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火灾的元凶或受害 者。 消防一是火灾的预防,二是灭火。对此,人们 都应该有所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消防常识,做到 防患于未燃,增强抗御火灾的能力。 防火意识不强,缺乏防火常识或者存在疏忽大 意,侥幸麻痹等心理,是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单位内部人员如何组织疏散
•
此次火灾造成4600平方米的大赌场室内 装饰、用具和‚戴丽‛餐厅以及许多公共房 间的装饰、家具等财物大部分被烧毁,死亡 84人,受伤679人。火灾是由吊顶上部空间的 电线短路引起,发现之前已隐燃了数小时。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住院楼火灾
12月15日16时30分,吉林省辽源市中心 医院住院楼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达5714平 方米。这次大火造成40人死亡、28人重伤、 182人受伤,火灾直接损失821.9214万元,
烟和气体对流的速度比较缓慢,火焰不高,燃烧放出的辐射
热能较低,火势向周围发展蔓延的速度比较慢。可燃液体以 及可燃气体燃烧速度很快,火灾的阶段性不太明显。因此, 火灾处于初起阶段尤其是固体物质火灾的初起阶段,是扑救 的最好时机。只要发现及时,用很少的人力和灭火器材就能 将其扑灭。
美国米高梅旅馆火灾
米高梅旅馆投资一亿美元,于1973年建成,同年12月营 业。该旅馆大楼为26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客房2076套, 拥有4600平方米的大赌场,有1200个座位的剧场,有可供 11000人同时就餐的80个餐厅以及百货商场等。旅馆设施豪 华、装饰精致,是一个富丽堂皇的现代化旅馆。
• 1980年11月21日上午7时10分左右,‚戴丽‛餐厅(与一楼赌场邻接)发 生火灾,使用水枪扑救,未能成功。由于餐厅内有大量可燃塑料、纸制 品和装饰品等,火势迅速蔓延,不久餐厅变成火海。因未设置防火分隔, 火势很快发展到邻接的赌场。7时25分,整个赌场也变成火海。大量易燃 装饰物、胶合板、泡沫塑料座垫等在燃烧中放出有毒烟气。着火后,旅 馆内空调系统没有关闭,烟气通过空调管道到处扩散。火和烟气通过楼 梯井、电梯井和各种竖向孔洞及缝隙向上蔓延。在很短时间内,烟雾充 满了整个旅馆大楼。发生火灾时,旅馆内有5000余人。由于没有报警, 客房没有及时发现火灾。许多人闻到焦臭味,见到浓烟或听到敲门声、 玻璃破碎声和直升飞机声后才知道旅馆发生了火灾。一部分人员被及时 疏散出大楼,另一部分人员被困在楼内,许多人穿着睡衣,带着财物涌 向楼顶,等待直升飞机营救。有些旅客因楼梯间门反锁,进入死胡同而 丧命。消防队7时15分接警后,调集了500余名消防队员投人灭火和营救, 经2个多小时扑救,才将大火扑灭。由于楼内人员多,疏散营救工作用了 4个多小时。清理火场时发现,遇难者大部分是因烟气中毒而窒息死亡。 84名死者中有64人死于旅馆的上部楼层,其中大部分死于21一25层的楼 面上;64人中有29人死于房间内,21人死于走廊或电梯厅,5人死于电梯 内,9人死于楼梯间。
2、向单位和周围的人群报警
(1)大声呼喊报警。
(2)使用手动报警设备报警。
(3)使用有线广播报警。
(4)派人到本单位及附近的专职消防队报警。
(5)农村可以使用敲锣等方法报警。
(二)报火警的内容
1、起火单位(个人)详细地址。 2、起火物种类及储量。
3、火势情况。
4、报警人姓名及所用电话号码。
2009年1月31日福建省长乐市拉丁酒吧火灾
•
•
•
•
此次火灾造成了15人死亡,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费 者缺乏疏散逃生的自救常识。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为提高群 众的消防安全意识,采取了形 式多样的方法,做了大量工作, 积极普及疏散逃生自救常识。 但从这次火灾事故的情况来看, 这种普及宣传还远未达到理想 效果。调查表明,个别消费者 在发现吊顶起火后仍在场观望, 收个人物品,甚至仍在继续娱 乐,没有立即撤离场所或提醒 场所负责人组织疏散,在火灾 迅速蔓延、火势已较大的情况 下才开始自发逃生,丧失了自 救的最佳时机。
第二节 火灾报警
一、报火警的意义和对象 二、报火警的方法及内容
一、报火警的意义和对象
(一)及早报警的意义
(二)报警的对象
(一)及早报警的意义
经验告诉我们,在起火后的十几 分钟内,是灭火的关键时刻。 把握住灭火的关键时刻主要有两 点:一是通知巡逻人员利用现场灭火 器材及时扑救;二是同时向119指挥中 心报警,以便调来足够的力量,及早 地控制和扑灭火灾。 不管火势大小,都应及时报警。
•
2009年6月5日上午8点半左右,四川成都9路公交车在川 陕立交下桥处发生燃烧,造成27人遇难74人受伤。7月2日该 案告破,系故意放火案,犯罪嫌疑人张云良已当场死亡。
初起火灾处置的重要意义
第一、火灾在初起阶段最容易扑灭
火灾通常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直到熄灭的过
程。一般可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和熄灭五个阶段。 一般固体可燃物燃烧时,在10至15分钟内,火源的面积不大,
(二)报警的对象
1、向公安消防队报警。
2、向受火灾威胁的人员发出警报。
3、向周围人员发出火灾警报。 4、向本单位及附近专职、义务消防队报警。
二、报火警的方法及内容
(一)报火警的方法
(二)报火警的内容
(一)报火警的方法
1、向公安消防队报警
(1)拨叫火警电话‚119” 。
(2)没有电话且离消防队较近时,可采取其它方 式到消防队报警。
• 3、疏散人员多,疏散途径少。高层民用建筑容纳人数众多,而消防电梯、 楼梯不可能设置得很多;虽有客用电梯,但仅在安全时段、安全区域使 用,火势猛烈时不能使用。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将人员撤至安全 区域,而且在慌乱中,还难免发生挤伤、摔死等惨剧,甚至出现人员跳 楼现象。高层建筑人员所处位置分散,也给组织疏散带来困难。
• 2.发生火灾时酌情通报情况,防止混乱 • 在人员集中场所的火灾初期阶段,人们还不知道发生火 灾,若被困人员多且疏散条件差,火势发展比较慢,失火单 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就应首先通知出口附近或最不利区域的 人员,让他们先疏散出去,然后视情况公开通报,告诉其他 人员疏散。在火势猛烈并且疏散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同时 公开通报,让全体人员疏散。在火场上怎样通报,可视具体 火情而定,但必须保证迅速简便,使各种疏散通道及时得到 充分利用。
1、起火单位(个人)详细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