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重点案例研究

宏观经济学重点案例研究

宏观经济学重点案例研究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

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

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

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

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

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

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

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

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

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1万人次。

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看,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8%以上,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期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国内游兴旺的临界点。

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欲望强烈。

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居民出游欲望十分强烈,尤其是农村居民,随着其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效激发其旅游需求,农村居民国内游市场得到启动。

2006年全国出游率为106%,其中农村居民出游率达到110%,高出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

未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缓慢增长。

2006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达到446.9元,同比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同比下降2.5%。

预计2007-2008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未来出境游将继续加速增长。

首先,部分区域人均GDP已达到出境游临界点。

通常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将掀起出境旅游的热潮,不过此时主要以周边国家为目的地,而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时,跨洲际的出境旅游则明显加快。

日本、韩国人均国民收入在3000-5000美元附近时,其本国的出境旅游人数都有较明显的增长。

而从我国来看,尽管目前我国人均GDP仍低于3000美元,居民旅游整体仍主要以国内游为主,但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的一些城市人均GDP早已超过了3000美元,甚至有的城市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

这些城市的居民正面临着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导致出境游需求相当旺盛。

其次,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开放速度将有所加快、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6我国新开放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15个,总量达到132个,其中已正式开展出境游业务达到86个。

未来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还将继续加速开放、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这将有助于居民实现其旅游消费升级,并进一步引爆我国的出境游市场。

第三,人民币升值的继续升值有望进一步加速出境游。

本币汇率升值,意味着国内居民对外的购买力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因而汇率升值将对出境游形成直接的利好刺激,进而导致出境游规模扩大。

如日本升值过程中出境游出现明显上升。

而我国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与日剧升,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我们认为,未来3年人民币至少仍有10%的空间。

人民币升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着居民旅游消费升级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我国出境游市场的发展。

旅游消费的增长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消费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向食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发展阶段。

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结构升级,拉动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思考:从我国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这种变化对国民经济会产生怎样影响?宏观经济学案例2:中央银行运用紧缩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4月2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7%提高到7.5%。

现执行7%存款准备金率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有关外资金融机构,将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根据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要求,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

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但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对外贸易顺差扩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要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暂不上调,继续执行现行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流动性过剩状况有所缓解。

但是,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银行体系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产生。

根据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人民银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单位:年利率%调整时间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0.721.712.072.252.703.243.600.721.802.252.523.063.694.141.982.432.793.333.964.41 0.72 2.072.613.063.694.41 4.95 0.81 2.342.883.333.964.685.22 0.813.153.604.234.955.49 0.812.883.423.874.505.22 5.76 0.72 3.333.784.144.685.40 5.85 0.72 3.153.874.415.13 5.58 0.722.883.243.604.144.775.130.361.982.252.523.06 3.60 3.870.361.71 1.982.793.333.60思考:如何看我国政府实施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学案例3:近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幅度扩招,同时也面临一个严峻问题,就是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越来越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了解大学生招生、毕业及就业情况变化,分析就业难的原因、特点,能更好地掌握劳动力市场变化特点及就业形势。

从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于就业的变动情况看,1996年至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招生、毕业、就业情况有了很大变化。

1996-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招生、毕业、就业率年份研究生和本专科招生人数(万人)增长率(%)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人数(万人)增长率(%)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1996102.52--87.83--93.71997106.413.7987.56-0.3197.11998115.618.6587.690.1576.81999168.9090.23 2.90 79.3 2000 233.46 38.22 100.86 11.78 82 2001 284.80 21.99 110.41 9.47 90 2002 340.76 19.65 141.81 28.44 80409.0620.04198.8640.23702004479.9717.33254.2027.8373资料来源:《1996-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参考报》2004-01-30,教育部长在2004年和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来看,1996—2004年净利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高校毕业人数较少,且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毕业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

第二阶段是1998--2002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其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出现大幅度下滑。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后,由于毕业生大幅度增加,而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降低。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出现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其一,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低。

大学生就业难是全国就业难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经济学分析中,一般用就业弹性分析就业的难易程度,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从整体看,我国就业弹性存在一定波动,但呈现相应的规律性。

第一个阶段属于高经济增长与高就业增长,1978年-1989年期间,GDP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