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结构设计详解

2013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结构设计详解

• • • • • • 1.明确基本程序及其任务、要求 2.提出对设计和施工的基本要求 3.设定结构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4.分级与设限 5.规定设计基本参数的选取 6.设定必须的计算环节及内涵--确保结构计 算的正确性及完整性--不漏项 • 7.材料与构造
(一)明确基本程序及任务、要求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1.0.2抗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 进行抗震设计。 • 1.0.4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 办法的文件(图件)确定。 •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下列工程必须进行 地震安全性评价:(1)国家重大建设工程(2) 地震破坏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 腐蚀物质大量泄漏或其它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3 )地震破坏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和设施 工程(4)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有重大价值或 重大影响的其他建设工程
• 工程建设的时代特征 • 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 • 规范越来越多,条文越来越详细,体系不 上仍不完备;圆圈的圆圈--矛盾越来越多。 学者观点越来越难以统一 • 管理越来越细致--质量没有质的提升
• 强条之惑 • 无论是设计人员、施工图审查人员,还是 行政主管部门,对强条的理解、掌握和执 行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台中市,要么不当 回事
• 强条本身存在模糊性与工程设计要求的准 确性之间的本质矛盾。 • 法律语言中存在许多词,他们所指对象模 糊,我们找不出他们与客观事物的一对一 的、直接而明确的关系。如抗震设计规范 中的延性、不规则等,难以用简单明了的 语言表述清楚
• 规范条文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混合体。如: 8度(0.2g)抗震设防区砖混结构最大高度 限值为18m。18.01m可否?18.1m可 否?......目前常以18.49m为界,以四舍五 入的方式来执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还是 对规范应有之意的曲解?
2010在附录A中给出了县级及以上城镇中心地区 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 震分组
对勘察的要求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 1.0.3条: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 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 《高层建筑箱型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6-2011第3.0.3条:高层建筑筏形与箱 型基础设计和施工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场地和地基
•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5.1.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
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
• 5.2.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滑坡 或有滑坡可能时,应进行专门的滑坡勘察。 • 5.3.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危岩 或崩塌时,应进行危岩和崩塌勘察。 • 5.4.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有发生泥石流的条件并对工程 安全有影响时,应进行专门的泥石流勘察。 • 5.7.2在抗震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确 定场地类别。 • 5.7.10勘察报告除应阐明可液化的土层、各孔的液化指数 外,还应根据各液化指数综合确定场地液化等级。
数字的书写规范
• 相邻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的概数 • 必须使用汉字数字,且两用的两个数字之 间不得加顿号“、”。 • 一定要注意区分两个数字并列连用不是表 示概数而是表示确定数字的情形。
工程家与工程师
• 国内工程哲学家倡导者,哲学家李伯聪教 授认为应设立国家工程师节,并肩工程师 改称为工程家
结构设计部分指建筑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应采用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或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应的烈度)表示。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2.2(普条)给 出了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对应关系, 即:加速度为0.05g为6度设防、加速度为0.10g和0.15g为 7度设防、加速度为0.20g和0.30g为8度设防、加速度为 0.40g为9度设防、加速度大于0.40g为高于9度设防,其抗 震设计应专门研究。 • 为方便使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建标【2014】32号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 实施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 • 四、加强标准解释咨询工作 • 按照“谁批准谁解释”的原则,完善标准解释咨 询程序,规范本地区、本行业批准标准的解释咨 询管理。对设计标准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可由 主编单位或技术依托单位负责。--强条的主编太 多 • 《工程建设标准解释管理办法》建标【2014】65 号第八条:执行标准的符合性判定不在解释范围
• 规范是有灵魂的 • 最大适应高度18m,是体现立法语言应有的 模糊性,由18m(不是18.0m)隐身和演变 为18.49m的绝对界限,就没有任何模糊空 间,但违背了规范条文应有的尊严--这种二 次约定是没必要的,科学上也是没有足够 说服人的理由。
规范条文理解的不同引发的争议
• 角柱箍筋加密区的设置问题--审图意见不一 致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6.3.9条柱的箍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 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式 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 框支柱、以及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013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结构设计)
问题--由问题引发的思考
• 问题:强制性条文宣贯培训的特殊之处--条纹量 多而杂、三,内在逻辑性不强,重点不突出 • 处理强条与审查要点及其他规范条文之间的关系。 问题:强条内涵和外延的阐释既不能太死板,成 为条纹的汇编和条纹解释的改写版,又不能偏离 条纹太原,尺度不好掌握 • 强条汇编与个规范单行本不一致,以单行本为准, 汇编只是一种工具书--方便使用 • 印刷错误:7-2-9(表5.2.5)、7-3-9(6.3.3条)、 7-3-13(表6.3.7-2)、7-3-14(表11.4.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