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梳理汇总
1.办学水平缺乏统一的权威性标准
中央党校提出要建设干部教育培训“一流学府”,许多地方党校也先后提出了努力建设“一流党校”的目标。
但在实践操作中,却缺乏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导致各个党校自说自话的情况出现,甚至成为流于虚化的口号。
目前,高校办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高校做法,党校系统迫切需要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指标体系和责任落实及考核办法。
2.经费拨给缺乏制度保障
党校事业经费投入渠道狭窄,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没有资金拨给来源,全部依靠地方财政拨款一条路。
拨款标准也没有文件的法定规定,全凭地方领导或财政部门主导。
对一些党校来说,财政拨款只能保障人员工资或是最基本的办公支出,迫使党校走上自我创收道路。
多数党校在校舍维修、增添设备、教师培训等方面需要的经费基本是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当前,党校事业经费投入及增长率迫切需要有一个法定的规定。
3.硬件建设存在制约
从办公教学场地看,欠发达地区党校普遍面临改善办学
条件的巨大压力。
江西省委党校南区校园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但占地只有70亩左右,办学硬件条件在全国属于落后档次。
一些欠发达地区县级党校和农村中小学差不多。
许多县级党校没有像样的综合办公楼、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学员公寓和电子阅览室。
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党校虽然想法很多,但依靠自身能力受到瓶颈制约。
当前,迫切需要明确各级党校的硬件达标标准。
4.调学培训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
一方面,党校办学,办多少期班、培训多少干部,《党校工作条例》和其他干部培训文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安排,全由各级党委决定,弹性很大。
另一方面,干部使用提拔与党校培训脱节,学或不学都能用。
有的干部调学过来了,也未必能静心坐下来,学习是否认真全凭兴趣和自觉程度。
当前,党校培训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对学员有效的、管用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5.人才队伍建设难度较大
面对着多元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单一知识结构的教师很难胜任。
青黄不接等问题在一些党校尤为明显。
受党校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影响,年轻教员不安心党校工作。
在一些党校,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类人员比例结构长期不合理,突出体现为:行政人员多、后勤人员多、教研人员少,老同志多、新鲜血液少。
此外,许多县级党校参公改
革后,教师没有了激励约束机制和氛围。
高一层次的党校,一些教研人员职称晋升后,也没有科研干劲。
一些有知名度的教师,热衷于讲课而不愿搞科研。
6.干部交流途径不畅
党校干部交流不畅,影响党校长远发展。
一方面,由于受编制的制约和人才政策不到位的影响,教研所需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党校,从而使教师人手不足问题和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另一方面,党校的干部很少有机会到系统外去交流任职,很多人都是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呆在党校,很不利于党校干部的成长,乃至党校社会地位的提升。
7.了解中心把握中心存在难度
党校要提升服务大局的水平,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前提则是要及时了解中心、把握中心。
在实践中,极少数地方建立了党校负责人(教师)列席党委会或政府工作会的机制,绝大多数地方党校除了领导可以通过阅读文件了解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外,普通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看报、上网或通过学员口口相传的形式了解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及工作意图,由此往往导致教学培训、对策研究与地方实践脱节,极大地制约了党校“主阵地”、“思想库”作用的发挥。
8.工作协调难度较大
国民教育学校实行条块管理,工作比较单一,有关政策从上到下统一,并有组织、有人员专门检查落实。
党校干训工作涉及到各个单位、部门,党校要跟众多单位、部门及各个方面的领导打交道。
很多问题上级又没有明确规定和要求,需要依靠个人关系推动党校工作。
9.权益保护难度较大
党校现行管理体制经常导致“两难”境地出现。
国家有关学校、教师的政策和待遇主要是教育部门在办理;党校从上至下没有统一管理机构来争取、研究解决教师权益问题。
有人形象地把党校、教师比喻为“四不象”:是高校,却没有高校灵活的机制;是机关,却没有行政部门的权力;是教师,却连教师证都没有;是公务员,却没有公务员的待遇。
落实相关待遇只能是“参照”,打“擦边球”。
总之,党校面临的上述种种困难和问题,客观地说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的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是党校自身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能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得到重视,并逐步创造条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