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部分试题

外国文学史部分试题


• 《浮士德》的思想内容:对德国丑恶现实的描绘;对教会伪善的讽刺; 对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的揭露;对反动思潮的嘲笑抨击;其主要的思 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 挣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 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 《浮士德》的结构: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全诗1万余行,共分两部。 第一部25场,不分幕;第二部25场,分5幕。结构特点:没有首尾相 连的故事情节作主线,各部分之间若即若离。它的庞大的、复杂的内 容是靠着一种内在因素维系,而固着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这种内在因 素,就是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诗剧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 他探索人生真谛的一生经历。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浮士德》是德国民族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 ①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与幻想结合。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 生活交织出一副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②在人物塑造上,最突出的是 用辩证法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浮士德是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 是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③作品形式多样化。几乎当时欧洲的各种诗 歌体都在作品中出现。《浮士德》是德国民族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 •
• • •

6.《伪君子》答丢夫形象:(1)答丢夫是宗教骗子的典型。(2)他性格中最突出的 特征是伪善。破落贵族,穷困潦倒,流落巴黎,以宗教谋生。(3)以伪善骗得奥尔恭 的信任,目的在于掠夺其财产,满足其淫欲。 (4)当他的真面目被揭露后,欲把奥尔 恭逐出家门,甚至要置其于死地。他说:“王爷的利益就是我头等重要的责任”,为 此“朋友、妻子、母亲,就是我自己也要牺牲的”“体会”。答丢夫一词已成为伪善的同义语。 10.堂吉诃德形象:A、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可笑) B、学识渊博,富于理想,甘 于献身(可爱)C、目的是崇高的,方式是可笑的。(可悲) 11.《堂吉诃德》艺术成就: (1)讽刺和夸张的手法,现实与幻想相结合 ;(2)戏拟骑士传奇的形式 。“借题发 挥,放笔写去,海阔天空,一无拘束” 。摒弃了骑士传奇的虚幻性,吸收了流浪汉小 说的写实性。 如何分析堂吉诃德悲剧和喜剧的双重性?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 物。 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 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 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 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3、他在主 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 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 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达尔丢夫的艺术形象分析:是《伪君子》的中心人物,他是个宗教骗子和无赖,他伪 善,狡黠,狠毒。伪善是他的主导性格。喜剧通过达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步揭 示出他的性格特点。在对待女色上,达尔丢夫心口不一,装得道貌岸然,其实内心却 无比淫恶。在对待金钱上,他同样表现出他的伪善的本色。在对待朋友上,达尔丢夫 也是口蜜腹剑。在对待宗教上,他虚伪透顶。总之,达尔丢夫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是莫里哀鞭笞的否定性人物。
《浮士德》“五个阶段”的象征意义:1.求知:浮士德的知识求追,反应了文艺复兴时期资 产阶级学者挣脱中古经院哲学和封建意识的桎梏,走向社会实践,构建崭新的宇宙观。2. 爱情:爱情追求,是人文主义者冲破禁欲主义的束缚,张扬个性自由解放的生动写照及其 历史教训。即个人情欲的满足远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探索改造社会的远大事业,才是 人生正道。3.政治:政治追求,融入了包括歌德,伏尔泰,狄德罗在内的许多启蒙家为封 建王朝服务的切身经验。他们都曾经把社会改革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而事实宣告 了这种回避革命的政治幻想的破产。4.寻美:艺术追求,浮士德和海伦的结合,象征了以 歌德为代表的古典派企图以古代艺术来陶冶人性,改造社会的努力。他的失败表明。脱离 时代的美育不可能成为改造社会的良方。5.建国:理想追求,浮士德发动群众,改造自然 依靠科学和理性建立起集体幸福的人间乐园。这是一幅最完美的启蒙主义理性王国的蓝图, 闪射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光彩,达到了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制高点。 感伤主义──又称主情主义,因斯泰恩小说的《感伤旅行》而得名。它产生在英国工业革命 之后,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感伤主义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发作为批判 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描写人的悲惨命运,以唤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不少作品 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遥创作,对浪漫主义文 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 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 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 性。 三一律: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 ,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 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 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荷马式比喻:指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 动植物来喻人,根据生活中的直接观察,取之于自然现象的比喻。 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篡《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 结在一起。主编是狄德罗,他们选择《百科全书》作为工具,来宣传自己的理论,并把它 们运用到一切知识对象上去,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青年的信条。
• •

• • • • • •
• • • • • • • •
18世纪启蒙文学的基本特点: ⑴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①鲜明的政论性和民主性;②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 众的日常生活;③摒弃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寻求新的文学形式,创作体裁多样化。 ⑵主要体裁是小说,它被提到正统地位。⑶创造了哲理小说,广泛使用了书信体、日记体、对话 体、游记体等形式。 2、启蒙文学在各国的代表人物: 英:尼尔·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约拿旦·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理查生(《克拉丽莎》)、 菲尔丁(《汤姆.琼斯》) 法: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上半期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 狄德罗《拉摩的侄儿》、卢梭 德:莱辛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美学名著《拉奥孔》、戏剧评论辑集《汉堡剧评》。 狂飙突进运动: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欧洲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得 名于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狂飙与突进》。在文学领域里它宣扬反叛精神,反对封建桎梏和 顽固保守,争取个性自由,崇尚天才,并接受了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歌颂理想化的大自然 和原始生活,强调文学的民族性,重视民间文学,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学的发展, 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旗手,赫尔德尔是运动的理论家(精神领袖)。 青年歌德和席勒以其高水平的创作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席勒《阴谋与爱情》 3、卢梭:代表作:《忏悔录》、《爱弥儿》论述儿童教育、《新爱洛依丝》书信体小说 4、歌德:代表作:诗剧《普罗米修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维特、绿 蒂)、 历史剧《埃格蒙特》、剧本《托夸多· 塔索》、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士德》 5、《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人物:浮士德、梅菲斯特 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 —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艺术成就:①作品主要是采用象征的创作手法写成的。正是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浮士德》 在艺术上达到了形象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交融,艺术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 密切结合。②《浮士德》还运用了多种诗歌艺术体裁和包容有多种艺术形式因素,并将其有机地 溶为一炉。
《神曲》的主题思想:人类不但要凭借理性,远离罪恶和错误,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还要通过信仰 的途径,走出迷惘,才能到达至善致福的境地。 如何分析堂吉诃德悲剧和喜剧的双重性?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如把风车想象成巨 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 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 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 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 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神曲》思想的二重性:(1)《神曲》的许多地方都表达了属于中世纪的宗教思想,具有宗教性。 ①为善者进天堂,过幸福生活;作恶者入地狱,遭受永世的痛苦;回头向善者入地狱,有升入天 堂的希望。这是一种典型的宗教思想,即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②但丁相信上帝是万能 的,惩恶扬善正是上帝的旨意。③但丁宣传精神高于肉体。④但丁强调基督教是至高无上的。⑤但 丁还具有一定的禁欲主义思想。 (2)《神曲》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 ①长诗无情揭露和愤恨谴责 了教会的罪恶。②长诗肯定现世生活,强调人的现实活动。③但丁推崇古典文化。 《神曲》在表现中世纪的宗教思想的同时,也表现与这种旧的思想相抵触的进步的思想和倾向。 它的确是矛盾而复杂的“过渡的时代”的反映。 《神曲》艺术的二重性:一方面表现出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一方面又包含了属于近代文学的因 素。 一、全诗的结构经过精心安排,显得极其严密而完整。诗中的诗句和材料,往往按照三、九、十的 数字概念组织起来,形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物。如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33歌,总共99歌, 加上序曲,合成100歌。 二、采用中世纪文学惯用的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诗人所描写的地狱、炼狱、天堂这些未来世界, 并不是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幻想世界,而是一个清晰可见的具有立体感的境界,原因就在于其中 的材料多半来自现实生活。所写的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现实感很强的艺术形象。通过生动而贴切的 比喻,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 三。全诗以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形成。运用语言进行创作,正是近代文学的一大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