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备考最新时评高考作文素材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人民论坛)最近,一部名为《苏东坡》的纪录片,在党员干部中激起一阵阵涟漪。
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把干事作为追求,实实在在造福百姓。
在黄州,他改易风俗、拯救溺婴;在杭州,他组织民众治理“六井”、疏浚西湖;在儋州,至今传诵着他办学堂、劝农耕的故事。
千百年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延绵不衰,发人深思。
对党员干部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为民干事是立身本分。
退一万步说,拿了工资就要干事,这是起码要求。
不可否认,当前为官不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存在。
各级领导很着急,因为工作推不动;广大群众很有气,因为办事不太顺。
对于为官不为问题,最高领导人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实践证明,教育和科技是两条良策。
所谓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引导党员干部把“做事”而不是把“做官”作为最高追求,增强对为官不为的免疫力。
有的人“为官”之所以“不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官帽子”看得太重,把“升官”作为唯一目标,能提级、升职干事就有积极性,否则就消极无为。
现实中,领导岗位总是有限的,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都有硬性规定,而且层级越往上领导岗位越少。
如果眼睛老盯着“官帽子”,就难免碰到“天花板”,让自己灰心丧气、反复痛苦。
但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就会越干越着迷、越干越投入、越干越享受,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一段时间来党内涌现出不少为民担当、一心干事的先进典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以最高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用身边典型人物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思想觉悟,就能激发干事创业、为民造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引导之外,也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管和考核,增强对为官不为干部的约束力。
置身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时代,运用手机APP、微信群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执行监督,可以更好地管理、考评党员干部。
比如去年,海南省在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时,通过在手机上安装“钉钉”软件,使得平均签到率达到98%。
基层干部被“钉钉”调动起工作积极性,贫困群众的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了。
这启示我们,对待为官不为,如果老办法已经产生“抗药性”,不妨换换新“药方”,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量化监管和考核,从而解决干部履职不到位、失职失责的老大难问题。
如此,“不作为”的干部恐怕就混不下去了。
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
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少数人靠执纪,多数人靠教育,根本上靠制度。
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就能做到最高领导人所要求的,“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促共进”。
自我创新是综艺留住观众的关键所在国宝也可以拍成综艺?近些年,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不稀奇,如《国宝档案》《华豫之门》《鉴宝》《寻宝》等,但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以综艺形式呈现的则较少。
而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节目,则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
(12月6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12月3日首播即赢得大批年轻人叫好,豆瓣评分高达9.3分,“乾隆的小剧场”更是在社交媒体刷屏。
相比较于传统的国宝节目多是中老年观众,《国家宝藏》为什么能够吸引青年人的眼光?“新鲜的东西总能博人眼球”,《国家宝藏》掀起收看热潮的背后是其独特的形式吸引眼球。
相比较于纯粹的“噱头营销”,《国家宝藏》不仅能够一下抓住人的眼球,其内容也是相当新颖,它是国内首档关于国宝的综艺,相比较于过去类似于纪录片的国宝节目,此次的综艺范可谓是令人耳目一新。
再者,国内现在的主流综艺多是以歌唱类、真人秀、户外运动等节目形式为主,部分观众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国家宝藏》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光是这个创意就已经在起跑线上领先了。
“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过去,很多综艺节目在播出之前,会制造一些噱头博人眼球,其中虽然有一些是“实心球”,名副其实,但更多的是一些“空心球”,靠着炒话题和炒概念来吸引流量,无法长久留住观众,这类的节目已经降低了观众对于节目的期待值。
于是,《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小故事和文物完美结合,让观众在了解文物历史的基础上,也能收获欢乐,这样良心的制作理应收获好评。
“自己的东西更有价值”。
《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这些节目虽然收获了高人气,其制作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总是缺少了什么。
这个缺少的就是自身的文化,从国外买下版权,然后进行再创作已然成为了当前综艺市场的主流做法。
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各个明星在收获了一大波流量之后,谁还能真正记得节目的内容?所以,《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火遍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就是其摆脱了“进口综艺流量多”的桎梏,将中华文化与新型潮流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所有的国内观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认同感。
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既要吸收他国的先进文化,更要发扬国家自身的文化,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昂首挺胸。
从这个意义来说,再多一些《国家宝藏》类似的节目,是观众的福气,也是社会的福气。
莫使“金句”成“津句”(大地漫笔)听说好的文章,往往是有金句的。
比如鲁迅先生的《秋夜》。
文章内容固然出彩,但能够流传甚远,很大程度上还要得益于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没有这句话,《秋夜》的影响力怕是要弱一些。
又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诸多古典诗文,张口即来、提笔能写的多是其中的名言佳句,常引之作典或为“掉书袋”的资本。
但若真让你背诵全文,默写全篇,能做到的怕是不多。
可见,金句常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文章不朽于世、风行于时的名片。
于是乎,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去打造“金句”,成为许多作者努力的方向,尤其在当下。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镶嵌”着金句的文章。
有的“金句”,单看确实耀眼,是作者狠下了一番功夫“熬制”出来的,但放在全文中,感觉十分突兀,有种平地起高楼、坦途现雄峰之感,好似一面普通的墙,中间挖了一个或几个洞,嵌进了金砖,怎么看都觉得有些别扭。
知情者了解是作者苦心凝结而成,不知者还以为是找人代笔所作。
这样的金句,难免沦为“津句”——让人有种汗津津的尴尬。
金句的得来,有“妙手偶得之”的灵感运气,也需要“拈断数茎须”的打磨思虑,用心琢磨、全力设计出令人难忘的好句子,本无可厚非。
但金句能称为“金”,绝不仅是句子本身的功劳,而是其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的意义。
在开头,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在文中,凝练核心,扭住思想;在结尾,精彩收笔,引人遐思。
它们不是嵌入,是融入,与全篇的文气文脉不脱节,与文章的情感主旨相协调。
正如鲁迅的《秋夜》,颇具镜头感的开头给人以身临其境又惊艳新奇之感,而读完全文,你会发现文章的整体基调和语言风格与开头衔接得自然无碍,两株枣树的分别特写为文章奠定出一种清冷、孤傲的秋夜意境,在全篇一以贯之。
这样的句子,为全篇提了神,注了气,方才称得上是金句。
真正的金句,是万花丛中最美的那朵花,而非荒漠中赫然耸立的塔。
宜融不宜嵌,得心又得体,赏心又悦目,入脑又入心。
克难攻坚看“坚持”(人民论坛)“坚持”两个字,知易行难,力重千钧。
回望革命战争的波澜历程,有人遇困境时常有畏难情绪,嘀咕“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怀疑动摇中止步不前;有人加入队伍放不下投机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得失进退,在牢骚抱怨中半途而废。
今天,在年轻一代的“三门”干部身上,“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这话绝非危言耸听,依然是闻者足戒。
分析起来,种种“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前进与曲折、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辩证法,到关键节骨眼上差了那么一份“坚持”。
坚持首先是一种信念。
有人曾问邓小平同志:“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他坚定地说:“跟着走!”革命战争年代,多少人正是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
1934年底,被誉为“谍战玫瑰”的红色特工沈安娜受党指派,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的速记员。
但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强烈要求去延安,原因是对敌人内部腐败非常愤慨。
周恩来等人分别做工作,嘱咐她长期隐蔽下去,可以为党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后,她加倍努力,全身心投入隐蔽战线斗争中,直到1949年5月胜利返回上海。
正是坚定的信念,使她坚持到底,接受了严峻考验,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有的人面对一时的委屈而彷徨、焦躁,在阶段性困难面前“闹情绪”“耍小性”,甚至动辄放弃、打退堂鼓,归根到底就是信念不坚定。
坚持是一种锤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朱德被毛泽东赞为“意志坚如钢”,南昌起义后他率部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汕,恶战后却传来了潮汕起义失败的消息,孤军无援该往何处去?生死关头,朱德在天心圩整顿部队,说明形势和任务,充满信心地告诉将士们“要把革命前途看清楚……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
这番士气鼓舞,让革命的精华保留下来,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
没人想到,在那支800人的队伍里,走出了新中国的三位元帅和一位大将。
可以说,正是一次次的坚持,锤炼了队伍,也成就了事业。
有句励志的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
在成长与干事的道路上坚持到底,拿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我们终会收获“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喜悦与骄傲。
坚持是一种精气神。
屡屡被提及的山西右玉县,之所以能从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人民富足、百业兴旺的“塞上绿洲”,靠的是一批批“飞鸽牌”的干部们坚持去干“永久牌”的事业,是18任县委班子“扛铁锹、吃炒面、喝泉水”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种坚持,透射出的正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那么一种精气神。
今天,推进改革发展,仍需激发“坚持”的精气神,以谷文昌“不救民于苦难,共产党人来干啥”的韧劲儿,以“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的憨劲儿,瞅准了目标百折不回往前冲,我们才能爬坡过坎,赢得胜利。
最高领导人曾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这个深刻道理,于国家是这样,于个人也是这样。
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人民论坛)“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年少时读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爱“人鸟声俱绝”的遗世独立与洒脱。
近日重读此文,体会到“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拉余同饮”的热情,方才知晓: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孤独的雪景,而是在孤独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
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