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论语》有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无论“知者”还是“仁者”,都离不开静的品性。
这里的“静”即指内心深处的平静。
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摒弃浮躁,忍耐寂寞,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静以修身”。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它可以沉淀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
静下心来,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再大的挫折也将是过眼云烟。
倘若我们的内心能像风平浪静的海面一样波澜不惊,心无旁骛地去做某一件事时,就会获得极高的效率,成功的脚步也越来越跟进。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自幼就酷爱绘画。
于是父亲送他到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师学画。
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
他认真的学,认真的画。
十多天后,他画的画摊了一地,屋里一片狼藉。
可没有一张画是令老师满意的。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要知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
从蛋的形状,到大小,再到轮廓,都需要你静下心来仔细揣摩和勾勒。
所以,要想让它跃然纸上,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说真的,越是这种极为简单的东西越是不好模仿,不好把控。
这时候就要做到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调整好心态,做好眼下事,不求回报,方能以德报怨。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即使画得不好他也不抱怨不气馁,依然心平气和地去面对接下来的画。
经过长时期的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作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闻名中外的画作,成为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
是静,为他带来清楚的头脑,锐意的思考;是静,为他带来平静的心灵,奋斗的动力。
所以,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乃至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只有宁静才能创造非凡。
倘若心有杂念,沉不住气,不能安于寂寞,则将一事无成。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总是坐不住,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不能认真的安心的读书学习。
一天,趁老师没看着,他悄悄地溜出门,想透透气。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白发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李白很纳闷,上前问到:“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李白吃惊地问:“铁杵这么粗,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月月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老婆婆的这份坚韧与毅力打动了李白。
因为她甘于寂寞,所以成就了由铁杵到铁针的完美蜕变。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不会寂寞,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李白顿感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从此,他牢记“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后人称之为“诗仙”。
庄子说,圣人之静,善于固守养静,万物不足于挠其心志,以能静。
因为心静,所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因为心静,所以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正因为心静拥有水滴石穿的力量,它能将智慧、灵感全部集中调动起来,使人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许多名家学者都在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来孕育不朽的创作。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而现如今,世事纷繁,人们不仅被手机电脑ipad等各种高科技所包围,而且被商品化催生的各种世俗欲望所追逼。
因此“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一点对于现代人而言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这种修养,这种德性,这种崇高的心灵境界难道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吗?难道这种淡泊宁静,奋发进取的心境就这样沉睡在中华大地的土壤中,沉睡在古人的心中,不复存在了吗?不,绝对不可以!虽然我们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超然的心境,但至少应该保持好的心态,专心致志,心无杂念地干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让老祖宗的这种优秀品质在现代社会留下一些痕迹,将“心如止水,宁静致远”永远地传承下去。
不淡泊宁静,则无以明志;不心无旁骛,则无以致远。
心无外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富于内涵的幽远。
古往今来所有拥有远大理想,有雄心抱负,有品德修养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德性,那就是“静”。
愿我们在接受现代社会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能坚守古人的那份淡泊宁静,使“无为自化,清静自在”永远徜徉在我们的心中,从而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刘芳静
青岛一中2015级9班
2017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