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主动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被抑制了。

同时全国接受业余、专业等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要以千万计,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

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儿童美术模式化、成人化、需同化的倾向相当严重。

2.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

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

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

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

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

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

所教的弟子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

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

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孩子考专业院校而最终成为画家。

于是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硬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机械地让他们画静物、画石膏、画素描,去临摹成人的作品,讲一些连专业院校的学生都弄不明白的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

画出的作品,只是功夫扎实的课堂练习,缺少“灵气”。

3. 近年来,许多家长愿意送孩子去美术班学习,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美术对儿童智力早期开的重要性。

美术教师是设计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而绝非单纯传授技能技法的“教书匠”。

如果执教无方,便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我在教学中体会颇深的是,已经上过多次美术班的学生,被太多成人模式化的东西束缚了手脚而失去自我个性,没有自己的观察思考的方式,只会用学过的凤毛麟角的公式生搬硬套,将临摹来的一招两式重复表现,一旦面对现实写生就束手无策。

而那些不曾专门学过绘画的儿童则大有可塑性,虽无临摹之技,但一经启发指点,茅塞顿开。

其进步则不可估量。

4.儿童喜爱画是其天性。

他们有其独特的观察方式,有其超常的表现手法:唯我独占的构图、大胆无忌地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我行我素的用线、单纯强烈的对比色……。

凭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往往能画出使人倍感亲切并且天真、纯朴的好画.美术教育就是要充分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其艺术个性的发展。

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许多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少儿美术教育中要扼杀它呢?因此,我们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利用他们的探求心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促进其完整人格的形成。

美术活动对孩子来说是玩画游戏,儿童美术教育,就是让儿童在美术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的运转,鼓励想象与表现的“敢”字。

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美、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观察思考中锻炼了创造能力,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万不可程式化。

.。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当前美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作为一中学美术教师,也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下面就从以下几点来谈谈:一、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究竟怎样去具体评价?笔者以为,首看作品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二看作品有没有儿童的生活情趣;三看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技巧,三者兼备可谓儿童画之上品。

平时指导儿童,要着重鼓励儿童的想象力、独创性以及绘画的胆略,同时再注意绘画的技巧。

儿童各方面是幼稚的、活泼聪明和天真无邪的和谐统一,这正是儿童的可爱之处,也是儿童的主要特征。

儿童画是一种充满童心童趣的“稚拙美”,万万不能用成人眼光和要求去评价儿童画,这是指导儿童画创作的前提,所以成人必须树立起富有童心的儿童美术评价观,在对儿童画作出评价之前更应有充分的时间去“读”懂画。

纵观目前儿童画教学,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儿童画,总是以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

某些家长对儿童画的看法是有偏颇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用对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要求儿童画,总认为孩子们画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残缺不全、与实物常态不符等等。

从这种观点出发,家长自然而然地就要指出孩子画的不足和毛病,甚至自觉不自觉地予以“贬斥”或“嘲笑”,进而采用成人的画法教画,或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

这种现象在家长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

为什么这种不利倾向能够长期地较为普遍地影响着许多家长呢?我们设身处地地分析一下家长的心态,一般来说,大家是把孩子画画看作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衡量儿童画这种能力的主要标准在于“像不像”、“美不美”和“行不行”。

所谓“像不像”是指将孩子的画与实物比较,以与实物形象相符合的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之一;所谓“美不美”是指用成人的审美观点来评价孩子的画,以符合或接近成人画的标准者为“美”,否则为“不美”;所谓“行不行”是指以成人画的画法来要求儿童,近于成人的技能技巧者为“行”,反之为“不行”。

当然,不仅仅是家长,有些教师也是采用机械化的训练,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不管年龄的大小,一律都是用统一的指挥棒来指挥。

其结果,将小孩的教育变成了“大人化”,儿童作品简直成了大人的翻版。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可笑的镜头:上级来了文件要举办儿童美术作品比赛。

这下子可忙坏了老师们!你瞧,他们立刻耍出自己的“绝招”:马上停下课来,搬出了许多儿童画册,拼命的找范画,老师先将铅笔定好稿,再指导学生来按照老师规定的范画色彩来涂色,一点都不允许出界。

如果老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无法顾及过来的话,就要求家长来帮忙,布置了参赛的作品“任务”让家长来协助完成。

家长不会画的就要求家长到课外请美术老师来速成辅导创作。

基本上画好了,老师再将其集中在一起补充和修改。

果然,这样的画参加了比赛还得了大奖呢!像这样的现象,我想并非少数,可以说已经将我们的儿童教育艺术引入了歧途,可以说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悲哀。

二、一味地注重绘画的结果,忽视了绘画的过程。

人们拿起一幅儿童画会轻易地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一番。

评者不经意,但对孩子本人却有很大的影响。

有的教师和家长给幼儿的图画评分,这是不可取的做法。

成人以自己的标准制定了尺子,给孩子的图画打上“好”与“不好”的烙印,可是孩子一点儿也不了解高低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其实,从表面上评“好看”、“不好看”也好,给儿童画评分也好,都是简单地从画面上评价孩子们的画,是单纯重视绘画结果的表现。

浅谈儿童画教学人类最宝贵的时代是童年时代,童心无暇,童真可爱。

他们作画随心所欲,不造作,不雕琢,落笔纵横挥扫,吞吐自由,表现了儿童特有的质朴、纯真、自然、幼稚的美。

但是,在当今儿童美术教育中,有一些不恰当的倾向,即不论孩子大小,不管是涂鸦期、象征期、表现期,还是写实期的儿童,一律按老师自己的偏爱去教孩子。

还有一些教师,以成人式的教学对待儿童,这无疑造成了儿童学画的心理障碍,摧残了美好的童心,无益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一个个孩子从爱画走向不爱画,致使儿童画教学进入了一个个的误区。

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儿童画教学,从中总结出以下影响儿童画教学的误区,希望与各位同行进行切磋交流。

误区之一:注入式的教学即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学,完全照抄老师的作品,亦步亦趋,不能走样。

这里只有教师一个人的积极性,而几十名学生是被动的。

需知“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这种舍本求末的方法压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孩子自身潜能的发挥。

误区之二:从理性入手追求作品的真实性、科学性。

什么“比例、透视、明暗”诸如此类的条条框框如同枷锁一样,锁住了孩子们美好的童心,儿童那种天真幼稚、自由想象的灵气被抹杀了。

让小孩子画大人画,童心扭曲了。

严重的心理负担导致的结果是:见画生厌,从此告别了画笔。

误区之三:主张临摹。

以成人的范画为标准,机械式地照搬。

岂不知儿童与成人在生理与心理有天壤之别,儿童想象力强而写实力差,如果不让其扬长避短,就如同南辕北辙,怎么会有良好的结果。

只有顺其自然地侧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优势,因势利导地指导他们认识世界,同时启发他们不仅要画眼中的世界,更要学会画心中的世界,才会开发潜在智力。

误区之四:追求成熟的美。

这样会导致孩子们画画胆子越画越小,又擦又改,谨小慎微,匠气十足。

所以,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明确幼稚也是一种美,认识儿童学画的幼稚性和合理性。

孩子们笨拙的小手,画出的物体形状虽然不准确,但形的“不似”确成全了“神似”,这种离形求神的画法,或者“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法,更显得纯真可爱。

误区之五:恨铁不成钢,求全责备。

批评多,表扬少。

这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是不足取的。

这种消极的心理引导,会扼杀儿童学画的兴趣。

对于一颗幼小的心灵,需要的是更多的温馨鼓励。

多表扬,少批评,调动积极因素,鼓励学画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儿童作画时,只要他们一动笔,那么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就开始起动了。

所以,必须以积极的心理引导,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画好,是走向成功的一条秘诀。

误区之六:学画一定要画“象”。

横要平,竖要直,把画得“象”与“不象”作为学画的终极目标。

其实“象”与“不象”是群众观点,不是艺术观点,艺术没有对错,怎么画都可以。

但不敢想、不敢画不可以。

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认真、顺其自然地画,画出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的特点,画出自己的心意,这样的画就是好的儿童画作品。

至于画得造型准确与否,都是表面的东西,关于写实性训练,是进入写实期年龄才要求的事。

误区之七:拔苗助长。

有些家长和老师为了使孩子进步快,加重孩子的学习量,或者帮助他们画,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一旦长时间超过孩子们负荷,造成了孩子心理和生理的负担,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

学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要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审美教育,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误区之八:重技轻道。

儿童学画不仅要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艺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