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概况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
西北与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毗邻,东北与太湖县接壤,东南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为皖西南门户,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是安徽省水产重点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中文名称:宿松县外文名称: Susong County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孚玉镇等电话区号: 0556邮政区码: 246500地理位置: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面积: 2393.53平方千米人口: 57.1万(2010年)著名景点: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等拼音:sùsōng xiàn行政区划代码: 340826目录县情简介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沿革人口民族行政区划风俗民情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乡风经济建设综合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的批复文件(全文)农林牧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商业贸易对外经济交通邮电通信业旅游业社会事业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著名人物名优特产风景名胜县情简介宿松县古称松兹侯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约2200年历史。
属安徽省安庆市管辖。
2011年3月22日,安徽省委、省政府的皖发〔2011〕10号文件,宿松被确立为省直接管理县体制试点县。
宿松县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县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
自然资源丰富。
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养殖条件优越,名优特水产品有较高知名度。
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县棉花常产超过2.5万吨;有“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等,是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到2010年4月5日止,宿松县有二个安徽省省级开发区,分别是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宿松县工业园。
宿松县处于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又是安徽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战略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的结合部。
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贯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
距离省会城市合肥220公里、武汉190公里、南昌170公里,至皖鄂赣三省6个机场车程都约两小时,到九江外贸码头、214码头、石化专用码头等3座对外开放码头车程1小时左右。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结合部。
宿松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处长江下流顶段北岸。
县域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
地形地貌宿松县地质构造属于淮阴地质古大陆向南京拗陷过渡地带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
对该县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响的是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尤其是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故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其中西北部为山区,境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为松杉竹茶主要产区;中部为丘陵,面积854平方公里,为该县最大面积的自然类型区,为粮油主产区;中南部有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总面积104万亩,为优质水产基地;南部为冲积平原,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
水文: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总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
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两大河流,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凉亭河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它们把大别山南麓的径流串入湖泊(县域中部和南部,水面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连成整体的泊湖、黄湖、龙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
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 4天。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自然资源宿松县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资源的多样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县有64万亩耕地,73万亩山场,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种植作物稳定发展,柑桔、板栗、茶叶、蚕桑以及黑李等名特优水果已形成规模,山区松、杉、毛竹、药材、经果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资源丰富,突出的有四类,棉花:宿松棉花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优良,年常产2.5万吨,特别是沿江沿湖圩地区棉花稳产高产,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
水产:宿松是水产大县。
全县总水面面积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养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渔淡水面积(可养水面84万亩)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冬季湖面不封冻,养殖无霜期256天,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有利于渔业发展,而且整体资源条件优裕,水体理化性能良好,高等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种类繁多,河蟹、虾、鳖等名优水产品在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享有盛名。
青、草、鲢、鲫、虾以及鳖、鳝等水产品产量高,莲子、芡实、荸荠、菱藕、茭白、水禽等水生动植物品种全。
全县大力培植水产支柱产业,坚持大湖水面开发与滩涂精养、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养殖齐头并进,取得重大突破,以中华绒毛蟹为拳头产品的鱼蟹混养成功,黄湖牌大闸蟹享誉全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家优质农产品称号;滩涂(面积20万亩)开发强力推进;以芡实为代表的水生植物养殖成效初显。
矿产:宿松县矿藏丰富,非金属矿品种多、储量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矿种有煤、磷矿、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纹石、硅藻土、石英沙岩、兰晶石、金矿等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2700万吨、石灰石储量13亿吨,居全省前列;煤储量466万吨,大理石储量7亿立方米,瓷土储量510万吨,此外滑石以及铁、铅、锌、银、金等都具有开采价值。
历史沿革公元前184年(汉高祖四年),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始有行政建制。
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建县,公元5年(汉平帝元始五年)称松滋县(王莽时一度改松滋为诵善),公元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设松滋郡,梁武帝天监初称高塘郡,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
宿松,含旧松兹之义。
唐、宋、明、清初,隶属几经变更,至1645年(清顺治二年)正式属江南布政司安庆府。
1912年(民国元年)直属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国前属第一专区。
建国后隶属安庆地区、安庆市。
宿松县是革命老区,宿松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
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宿松县)流民避兵乱到孱陵(今公安县)乐乡(原高成?县-东汉建武6年-公元30年-裁高成,并入孱陵,但设乐乡督治)侨置松滋县,从此县名延续到今。
宿松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
说是李白游居于此,在此地寻找客栈但是客栈已满。
于是便在松树下睡了一晚,后来便把此地取名为宿松。
人口民族2005年末,该县总人口802810人,其中非农人口95087人,农业人口7077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9‰。
县域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族、壮族、满族、苗族、彝族、侗族、土家族、高山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傈僳族等14个少数民族。
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全县各民族和睦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行政区划据有关资料显示,宿松县辖9镇(孚玉镇、复兴镇、汇口镇、许岭镇、下仓镇、长铺镇、破凉镇、二郎镇、凉亭镇)13乡(洲头乡、九姑乡、千岭乡、程岭乡、高岭乡、五里乡、佐坝乡、隘口乡、河塌乡、陈汉乡、柳坪乡、趾凤乡、北浴乡)207个自治村(社区),安徽省辖华阳河农场、安徽省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均驻境内。
宿松县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地带,钟灵毓秀,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祥地;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甜润唱腔,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倍受人们喜爱,历经千年风雨,芳香依旧沁人心脾;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断丝弦锣鼓”(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的民间器乐形式,曲牌有30余首,分为打击乐和丝竹乐间奏的断丝弦曲牌、锣鼓曲牌、弦乐曲牌三类)和“文南词”(一种类似歌舞演唱的形式,多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为1950年代初期佐坝区虞松峦村文南词剧团排演的《浪子抛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两朵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广为流传。
据宿松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廖理南先生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
是安徽安庆市宿松县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
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
历史上不少时候两县曾属同一行政区域。
就是共产党创建初期,两县还属同一个党支部。
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中国戏曲志》、《黄梅县志》、《宿松县志》等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
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
从明代中叶开始,宿松人就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
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十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
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鼓书是流行于全县广大地区的一种单人表演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轻巧鼓锤敲击一用数根近米长的竹杆做成的鼓架支撑的一面小扁鼓,说书人在表演过程中,有四句头或二句头的清唱,有或长或短的说白段落,说唱中的开头、中间、末尾均夹以节奏很强的鼓板打击声。
灯班、灯会、灯展:民间春节灯班在该县较为活跃,灯班的“大件”是龙灯,一般还有舞狮、彩船、挑花篮等,灯班中夹以各色方圆、大小不等的花灯,还有锣鼓班子和吹奏的号者。
许岭、下仓的灯会,佐坝的龙舟会,晓星、赵岭的狮舞,百余年来深受县内外群众欢迎。
民间工艺根雕是20世纪90年代在该县兴起的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造型艺术,宿松从事根雕创作作品较多且有一定造诣者有周青、洪水先等人;周青,安徽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有根雕作品300余件,其根雕《芭蕾》1977年获解放军某部建军50周年美展一等奖,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根艺美术家”称号。
木雕工艺在宿松由来已久,早期作品多为佛像和花板;许岭镇高家的木雕佛像曾销往外省外县,小孤山启秀寺有一帧观音菩萨像是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