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球虫病
使用5%百球清口服液(甲苯三嗪酮),按20mg/kg体重3~6日龄 (5日龄最佳)1次口服可有效预防仔猪球虫病的发生。治疗可 用9.6%氨丙啉口服2ml,1次/日,一般在第二天即可停止腹泻。 也可用氯苯胍30mg/kg体重,拌料4天,病猪可停止腹泻。或尼 卡巴嗪按125mg/kg饲料混饲,连喂6天。或阿克洛胺按 0.05g/kg饲料混饲,连喂4~6天,疗效最好。以上治疗方法可 任选1种进行治疗,但对脱水严重的病猪应结合补液治疗并加 入维生素C、维生素B和ATP等,以增强其抵抗力,提高治愈度。
【症状】
主要临诊症状是腹泻,持续4~6天,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显黄 色至灰白色,偶尔由于潜血而棕色。开始时粪便松软或呈糊 状,随着病情加重粪便呈液状。仔猪粘满液状粪便,使其看 起来很潮湿,并且会发出腐败乳汁的酸臭味。病猪常因脱水 而死亡或虚弱,消瘦,生长迟缓。一般情况下,仔猪会继续 吃奶,但被毛粗乱,脱水,消瘦,增重缓慢。不同窝的仔猪
【防治】 最佳的预防方法是搞好环境卫生:对猪舍要经常清扫,并及时 收集猪粪进行堆积发酵处理,以杀灭猪球虫卵囊,并对各种用 具进行定期消毒。 在污染的猪场,在产前和产后15天内的母猪饲料中,用氨丙啉、 氟苯胍等抗球虫药拌料,可预防仔猪感染。将药物添加在饲料 中预防哺乳仔猪球虫病,效果不理想;把药物加入饮水中或将 药物混与铁剂中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个别给药治疗本病可获 得最佳效果。
猪球虫病
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猪小肠上 皮细胞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的原虫病。表现为 出生后第一周(有时候是第二周)发生非出血性飞黄色至白色 腹泻。仔猪球虫病常常会伴发一些继发性疾病(如由细菌、病 毒引起的疾病),造成仔猪的死亡率升高。在成年猪群,虽有 球虫寄生,但一般不引起临床表现,多呈带虫现象,而成为本 病的传染源,尤其是母猪带虫,常引起一窝仔猪同时或先后发 病,或引起死亡,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
的杀灭作用。卵囊在干燥和高温下容易死亡。
【流行特点】 本病常见于哺乳期及新近断奶的仔猪,以8~15日龄多发,所以此病 又称“10日下痢”;成年猪多为带虫者,不表现临床症状。传染源 是病猪和带虫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即“病从口入”。 常年可感染发病,因为猪球虫卵囊不仅能抗干燥,还耐受几乎所有 消毒剂。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年龄,可作出初诊。临床上一般根据本病 主要引起7~14日龄仔猪腹泻,并且这种腹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等特征作出初诊。在腹泻期间卵囊可能并不排出,因此粪便漂 浮检查卵囊对于猪球虫病的诊断并无多大价值。 确定性诊断必须从待检猪的空肠与回肠检查出球虫内生发育阶 段的虫体。各种类型的虫体可以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或通过 空肠和回肠压片或涂片染色检查而发现。
【病原】
引起猪球虫病的病原有很多种。目前还不确切,主要为猪等 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据报道,新生仔猪52%的球虫
病的病原是猪等孢球虫。球虫为原虫,球虫卵囊较小。卵囊
随粪便排出,在外界经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7天发育 成熟,具有感染性。卵囊对化学药品和低温的抵抗力很强,
大多数卵囊可以越冬。紫外线对各个发育阶段的球虫有很强
球虫病必须区别于轮状病毒感染、地方性传染性胃肠炎、大肠 杆菌病、梭菌性肠炎和类和类圆线虫病。 由于这些病可能与球虫病同时发生,因此也要进行上述疾病的 鉴别诊断。要注意与仔猪大肠杆菌病(黄痢、白痢)相区别, 仔猪黄痢常发生在7日龄内的仔猪,以1~3日龄的仔猪最多见; 仔猪白痢是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且多见于10~20日龄的仔 猪
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不同,即使同窝仔猪不同个体受影响的
程度也不尽相同。本病发病率一般较高(50%~75%),但是死 亡率变化较大,有些病例低,有的则可高达75%.
【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所观察的特征是急性肠炎,局限于空肠和回肠,炎症反应 较轻,仅黏膜出现浊样颗粒化,有的可见整个黏膜的严重坏死性肠 炎。眼观特征是黄色纤维素坏死性假膜松弛地附着在充血的黏膜上。 显微镜下检查发现空肠和回肠的绒毛萎缩或脱落,约为正常长度的 一半,其顶部可能有溃疡与坏死。在有些病例,坏死遍及整个黏膜, 球虫内生发育阶段的各型虫体存在于绒毛的上皮细胞内,少见与结 肠。在病程的后期,可能出现卵囊。